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广东东莞人社年度“突破与创新”工作总结,成绩突出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李小玲 崔佳欢 时间:2020-12-29
导读: 12月28日,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司琪介绍,今年以来,针对疫情影响,东莞创新培训模式,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线上适岗培训,备案培训超过34万人次。对接企业国内外市场开拓需求,启动“培”你“赢”销专项培训计划。立足专业镇发展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
万众一心
       世界财经网讯(记者 李小玲 崔佳欢) 12月28日,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司琪介绍,今年以来,针对疫情影响,东莞创新培训模式,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线上适岗培训,备案培训超过34万人次。对接企业国内外市场开拓需求,启动“培”你“赢”销专项培训计划。立足专业镇发展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新建4家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市高训中心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建30家“技师工作站”,累计达到102家,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员工通过“技师工作站”提升技能、实现更好发展。
 
       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率先建立“共享用工”模式
       作为全市复工复产的牵头单位,快速出台“复工复产10条”等政策,指导企业做足防疫措施,分批有序复工复产。东莞人社局介绍,特别是对口罩和口罩机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一对一”协调解决复工难题,有力支援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抗疫大局。
       当时,企业反映最多的就是员工滞留老家出不来。东莞人社局打通员工返莞绿色通道,安排专车、专列“点对点”接回员工3.2万人。成立5支招工突击队,带着企业到江西等9个省现场招工,缓解企业用工。
率先建立“共享用工”模式,引导行业间、企业间用工余缺调剂,2万多名员工实现调剂共享,为全国贡献了创新经验。
       到今年3月底的时候,全市规上企业复工率超过99%,规上企业复工企业数量和复岗人员数量均排名全省第一,为全市经济复苏奠定了稳步向好的基础,前三季度东莞市经济增速由负转正。
 
       下好稳就业先手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6万人
       受疫情影响,加上复杂的经济环境,今年稳就业的压力特别大。东莞人社局通过活源头、拓渠道、兜底线等推动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打好就业稳定“硬仗”。
       通过活源头,稳住就业岗位。成立人力资源调度组,投入2.88亿元,实施2.0版“促进就业九条”,落实稳岗返还、招工补贴等一揽子政策,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促进岗位开发。
       拓渠道,搭建对接平台。组织48场“春风行动”及复工复产线上招聘会,举办504场“就业服务日”现场招聘活动,累计服务超过10万人次,为稳就业、保就业释放了非常积极明晰的信号。
       兜底线,化解失业风险。建立岗位储备和就业分流机制,有效岗位保持在2万个左右,帮助失业人员迅速匹配岗位实现再就业。出台实施失业补助金政策,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目前已发放1.3亿元、惠及12.3万人。
       优服务,保障重点群体就业。今年,我们启动高校毕业生“莞邑启航、逐梦湾区”就业创业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27%,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开展“一对一”就业困难人员援助,运用村民车间、社区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系列举措下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2.64%,控制在3%的目标值以内,就业基本盘更加扎实。
 
       使出社会保障关键招--为企业减负121.2亿元
       今年,是社保减负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服务品质显著提升的一年。东莞人社局介绍,通过极速落实社保“免减延缓”优惠政策,东莞在全省率先完成2月份社保退费工作,为企业送去“真金白银”,充盈流动资金。
       目前,东莞已为企业减负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121.2亿元,延缴56.7亿元。全年累计发放社会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三险待遇105.35亿元。
       今年,东莞还成为全国社保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示范城市,社保服务提质增效迎来重要窗口。目前,签发电子社保卡577万张,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启动第三代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建设,朝着“市民卡”的方向,把交通出行、优才卡、待遇发放等更多应用加载进来,民生服务更加集成、更加便捷。
 
       打出人才培养组合拳--“技师工作站”达到102家
       记者了解到,东莞“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技能劳动者占比累计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各类学历技能素质培训累计超过120万人次,提前完成培训百万目标。
       针对疫情影响,创新培训模式,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线上适岗培训,备案培训超过34万人次。对接企业国内外市场开拓需求,启动“培”你“赢”销专项培训计划。立足专业镇发展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新建4家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市高训中心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建30家“技师工作站”,累计达到102家,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员工通过“技师工作站”提升技能、实现更好发展。
       高层次人才方面,我们实施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研发人才专项政策,从引育留用提供全方位资助扶持。新增2家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达到70家。17家企事业单位获批设立博士工作站,累计达到43家。在北京、合肥新建2个国内人才工作站,成为我市招才引智的新据点。出台优才卡政策,持卡人才可享受24项政策待遇和便利服务。启用优才服务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一对一”代办等综合服务。修订人才入户政策,学历型、企业自评人才等实现“秒批”,3.32万人获得入户资格。人才加快集聚,有力支撑产业发展、助推创新驱动。
       人社局还回应了针对欠薪的行动、“技能人才之都”打造以及人才评价改革等焦点问题。
 
       针对欠薪的行动--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合执法队伍,欠薪企业约谈
       每到岁末年初,讨薪难这一话题广受社会关注。东莞人社局表示,在打击欠薪违法行为上,人社部门一直秉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加强治欠保支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自11月13日起至2021年春节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全面清查欠薪违法行为,做到“两清零”,即2020年发生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国企项目以及各类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在2020年底前全部清零,其他欠薪案件在2021年春节前动态清零,确保农民工拿到工资回家过年,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我市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合执法队伍,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横到边、纵到底”拉网式巡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点。五是依法惩处欠薪违法行为。对查实的欠薪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处罚;对严重欠薪违法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会同20多个部门实施联合惩戒,增加企业违法失信成本;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劳动者如遇到欠薪情况,整理好劳动合同、考勤记录等书面证据,依法理性维权。全市投诉维权渠道有多种:一是可拨打政府服务热线12345,或者也可拨打人社部门的投诉举报热线12333进行投诉举报,热线是24小时提供服务;二是可登录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进行网上投诉举报;三是可到事发地人社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服务窗口进行投诉,东莞市、镇、村均开设了欠薪投诉举报接待窗口,负责处理本地区发生的欠薪问题。
       呼吁各用人单位主动担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及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多维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打造“人才评价”的改革样本
       人才评价是人才集聚、活力迸发的关键。近年,东莞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为了强化人才支撑,我们在国家和省的总体框架下,大胆改革,多维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努力打造“人才评价·东莞探索”的改革样本。
       一是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成为全省首个争取到卫生、建筑2个副高职称评审权的地级市,今年共有近2000人参评,增长约三成。将通用性较强的机电、电子等9个专业评审权,下放给8个社会组织承接,今年2600多人参评,增长26%。同时,支持工研院、电研院、智研院3家新型研发机构自定评审标准,开展机电、电子2个专业的自主评审,有效解决人才需求、评定和职业发展问题。
       二是创新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发挥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力量,围绕东莞产业需求,开发70个技能培训标准规范,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成为国标,实现零的突破。支持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将评价权交给企业,企业根据岗位特点和生产需要,自己培训认定,自己发证,真正实现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新奥燃气和轨道交通2家企业启动试点后,得到了其他企业热烈反响。
       三是创新技能人才选树评价。突破按照学历、技能证书为主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技术能力和实际贡献,建立竞赛选拔、“首席技师”选树等评价机制,贯通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发展,从普工、技工、技术能手到“首席技师”“莞邑工匠”,再到高级工程师,全方位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比如,生益科技的高级工程师程明,就是通过参加我们技师学院机器编程学习,通过竞赛训练,以及自己的技术钻研,逐步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成长为东莞最年轻的高级电气工程师之一,带出20多位徒弟,完成技术攻关20多项,特别研究解决国外封锁技术3项,不仅实现个人成长,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效益。
责任编辑:李小玲 崔佳欢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