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里寄相思 ——中洲节能董事长卢国全院士科技创新之路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师轩 殷慈汐 时间:2022-11-18
导读:
环保科技,之于寻常人,显得高深艰涩。同是门外汉,卢国全却在汽车零配件销售创业中,盯着尾气排放问题琢磨钻研,进而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环保科技,竟自主研发出国家专利60余项,令人错愕地成为全球首个能源燃烧后实现“冷排放”的技术发明人……

世界财经网讯:(殷慈汐 报道)环保科技,之于寻常人,显得高深艰涩。同是门外汉,卢国全却在汽车零配件销售创业中,盯着尾气排放问题琢磨钻研,进而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环保科技,竟自主研发出国家专利60余项,令人错愕地成为全球首个能源燃烧后实现“冷排放”的技术发明人……
柴门成长,寒秋独立,筚路蓝缕,睿智善思,寻索绝技,竟成问鼎……聆听卢国全创业往事、创新传奇,一串词语掠过作者的脑际。
窗外如泣如诉传来一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勾起卢国全不少伤感愁绪,也激发他更多激情担当。历尽“桌上寒灯光不明,伴我独坐苦孤零”的创新煎熬,铭刻“人隔千里无音讯,却待遥问终无凭”的反哺无奈,倾诉“请明月代传信,寄我片纸儿慰离情”的家国情怀……
1971年,卢国全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贫农家庭。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卢国全自幼磨练,除了环境催发,更多是母亲教益。听乡邻说,在卢国全不到两岁时,母亲便开始教他如何炒菜。那时年幼的卢国全还没有灶台高,母亲便用窑砖搭建了一个小台子;炒菜时拎不动大铲勺,母亲便给他用小勺子。也许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之下,到了七八岁时,卢国全已能做好许多事情了。
从能记事时起,卢国全领略到母亲对他的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无论做事做人,都竭尽所能地教育引导。卢国全也渐渐感悟出母亲的迫不得已和良苦用心。母亲长年疾病缠身,自知因病难以陪伴儿子长大,担心有一天自己撒手人寰,年幼儿子却不能自理生活和迷失人生方向,极力想让孩子早日掌握生存的技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教育训练之下,到了七八岁时,卢国全已能做好许多事情了,也学会了做人做事,懂得了知恩感恩。
顽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母亲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当卢国全调皮犯错时,她从不心软地进行批评教育甚至严加惩戒。邻居劝慰之时,母亲总说,“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年少时还有家长看管,如果长大后没有旁人规劝而误入歧途,那就是耽误一辈子的事。”
卢国全小时更多受到“政治教育”。母亲时常教导他要自强自立,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世界有贡献的优秀人才。母亲更以自身朴实的一言一行,让他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奉献。1980年分田到户,在勤劳惯了的母亲起早贪黑的努力下,卢国全不再挨饿,但吃的是被雨水浸泡过的“恶米饭”,母亲把好粮食都交了国家。母亲说,有国才有家,先国后小家,这是我们要想到的,更要做到的。在母亲言传身教下,坚毅自强、报效祖国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
不幸的是,次年母亲匆匆离世。“贫苦一生,生活才有好转,却撒手离去……”亲戚的长歌当哭,引发年方十岁的卢国全悲痛欲绝。在邻里乡亲劝勉下,他擦干泪水,化痛为力,铭记母训,发愤图强。
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正是从那时起,卢国全不再贪玩,不与同龄伙伴再打闹了,有空经常与叔叔伯伯、爷爷奶奶们待在一起,热心帮爷爷、叔伯们跑跑腿、做点小事,同时注重学习他们的长处,小小年纪就善于汲取前辈几十年人生经历中领悟的经验与精华,进而以超乎常人的速度朝着人生正确的方向成长起来。
“母亲走得早,对懵懂少年的我来说就是天塌地陷。”每每提及母亲,卢国全总是黯然神伤。只有说到创业,才能将他的激情点燃。
1996年,25岁的卢国全开启自主创业,在长沙开了一家汽车零配件销售店。创业勤苦,待客热忱,诚信经营,服务周到,他把销售店打理得有模有样,生意蒸蒸日上,在客户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但卢国全并未局限于单纯的生意经营,创业之中他更喜于观察、乐于思考、善于发现、勤于尝试。他了解到汽车燃烧每1升汽油可产生42%动能、自身消耗15%左右、约43%能源化为热量排放出来。“难怪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如此严重!不但污染了空气,还浪费了许多热能。”惊叹之余他陷于沉思,“能不能把这些热能利用起来呢?”
看似简单的设疑,何尝不是尖端的科技?如此难题可是门外汉所能破解?用一句“普通话”来说,真是异想天开!但卢国全觉得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尝试,很多发明创造不都是在生活中尝试出来的吗?他决定以摩托车作为实验工具,进行类比性“课题”实验。
卢国全想到就干,他充分利用起手头的工具和配件,潜心钻研,先后花了3年时间,独自组装出一款尾气排放减半的摩托车并成功上路。这款摩托车内置两个气缸,其中一个烧油的四冲程气缸,一个烧水的二冲程气缸,且可利用烧油产生的43%热能烧成蒸汽,将产生的蒸汽再转化为机械能,实现50%的热能利用效果。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能应该被全部利用,只是我做得不够好,只能利用50%。”囿于彼时条件和自身能力,卢国全抱憾实验并没有达成自己的预期。不过这种创新理念却深深植入他的骨髓,特别是合理利用热能的技术经验,为他之后的科技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壮怀与怅怀同在,发展与发奋同行。在创业前行的道路上,卢国全时刻激励自我进取,做强做大。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回馈社会、报效国家,才能实现母亲预知的智慧,不负母亲的栽培和期望。为此他在创业之余,报读于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深造顺畅毕业,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并获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在创业发展的流年,卢国全始终用敏锐的目光前瞻世界,用超然的智慧寻思万物,他关注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生态环保系统也受到极大的损害,严峻的环境形势迫切要求每个人都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位卑未敢忘忧国”,母亲的教诲言犹在耳,强烈的责任感触动卢国全决定以投身环保行业的创业方式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2009年,湖南中洲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高新开发区应运而生。
卢国全进军环保行业,既无专业的技术指导,亦无成熟的技术支持,毋庸置疑又是一次“异想天开”的畅想,而且是规模恢弘的冒险!但对于喜欢钻研、敢于挑战的他而言,攻克别人想不出、做不到的难关也是最大的乐趣,何况还有十多年前小试牛刀初见成效和经验铺垫!“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管风雨兼程”,他不失信心砥砺前行。
雾霾越发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生活环境、侵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卢国全将关注已久的雾霾治理列为中洲企业技术攻关的切入点。他在早期研究注意到,汽车尾气会产生热能,高温尾气在和冷空气碰撞进行冷热交换形成雾气和气溶胶,它们会包裹着热能托附的PM2.5颗粒物升入空中,从而产生雾霾。为查找雾霾产生的其他源头,他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对锅炉燃烧排热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度展开深入探讨,不仅炮制雾霾如出一辙,而且首当其冲。经过广泛研究,他得出结论:不论燃烧煤炭、燃气、石油,还是生活中各类耗电用品,甚至于是人类日常呼吸,这些排放出的热能都会和冷空气进行冷热交换,热能托附PM2.5升空在雾气包裹下都会最终形成雾霾。“没有冷热空气交换,雾霾就无法形成,没有热量排放,PM2.5颗粒物就无法升空。”在世界还没有研究出治理雾霾的根本方法,各种尝试都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的语境中,卢国全提出“断绝冷热空气交换,实现雾霾的源头治理”这一标本兼治的雾霾根治法则,为全球雾霾治理带来重大理论突破。
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处理校园生活垃圾,园林垃圾,供16000学生生活热水,空调,冷排放技术,塑料烟囱,出口可飘气球,无烟,无尘,无臭,无味,无热量排放。
通过多样化、深层次研究,卢国全还发现,发电厂、锅炉、汽车、燃气使用,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热量排放不只是产生雾霾,还造成热污染。像火力发电产生的热效率只有39%,其余61%都变成热量排放了,1公斤煤炭烧完可释放二氧化碳0.5立方米,其产生的热量可以让1650万立方米的空气升温1℃。由此可见,气候升温变化主要由热污染所致。为此,卢国全提出“冷排放”理念,为全球破解热污染问题做出了重大的理论及运营成果贡献。
卢国全用“冷排放”知识与成果运营数据让人们对二氧化碳有了新的认知,获得国际上许多院士专家一致认可。他指出,地球和人类都离不开二氧化碳,但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增量并不可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有限,城市每立方米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万分之3.1约400PPM,只是城市排放区域的浓度和偏远所需求区域的浓度没有达到基本平衡、定向中和而已。为此他提出自然中和法则,将二氧化碳廉价定向回收,从浓度高的地区精准运送至偏远高寒地区,满足该类地区的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庞大需求,生成植物淀粉,使果实甘甜可口,增产、提高品质,形成大自然资源整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碳中和。技术理论终归理论,若非科学实践有效,亦无异于纸上谈兵。但任何实践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但卢国全源头根治的“雾霾治理法则”、应对气候变化的“冷排放理念”、二氧化碳定向回收的“自然中和法则”等环保理论的提出,不仅站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同一领域的前沿,更对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行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深度焦虑提供了可行性解决方案。他深知,生态兴则文明兴,只有努力推动本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国家经济社会才能快速发展。强烈的担当意识驱动他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的进程。
然而,企业生存讲求“现实主义”,不允许花前月下秀浪漫,更不准许夸夸其谈耍嘴皮。中洲是股份制企业,股东要经济效益“立竿见影”,不然就吵着退股,但科研本就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卢国全没日没夜地工作,累了就打个盹,醒来继续工作,为节约时间常常吃盒饭,家里人几乎见不着面。
星光不负赶路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尝试,2012年,卢国全研制出排烟温℃低、排放环保、高能效的催化燃烧锅炉,塑料烟囱,其排放温度只有20-30℃,没有热量排放,烟尘颗粒便不会被热能托附升空,也就不会产生雾霾。同时,这种锅炉能效高达110%,燃料被最大化利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也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一先进技术成果的问世,将他倡导的“雾霾根治”“冷排放”等理论做出了最权威、最到位的诠释,并正在逐步转换为生产力,由此全面开启中国汽车与锅炉“冷排放”时代,在海内外影响深远,而他也成为了全球首个能源燃烧后实现冷排放的技术发明人。
近年来,垃圾围城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而愈发加剧,全国有60多万个城镇在遭受垃圾包围。卢国全决心找到一个科学的解决办法,最好是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进行二次利用。他联想到人体的消化分解原理,决定打造一台类似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垃圾处理机器。经过长达11年的考察、设计和试验,他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冷排放垃圾热解汽化炉诞生了。垃圾进去后,被转化为炭(可做肥料和燃料)、气(可做燃料)、热水(可供暖或蒸汽、制冷)、焦油(可做燃料)等多种可有效利用的物质,无烟、无味、无尘、无臭,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据了解,该项全球领先的技术将垃圾热解拆分气炭催化悬浮燃烧,形成气体高压吹着炭体空中催化翻滚燃烧,炉温可保持1050℃左右,可恒定在1℃温差,运营中二噁英检测值低于欧盟标准11.6倍,改变了世界垃圾焚烧处理新格局,各项指标优于同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日德等国家。
于尖端领域持续科研,需要庞大体量的资金为后盾,卢国全率中洲企业在没有国家补贴和政策支持的困境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投入科研,克服了多少困难、顶着多大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无论何其艰难困苦,他从未想过放弃,而精神支柱就是母亲教诲的报国信念。
信念是灯塔,晖光照正途。纵然再难再苦,卢国全亦不忘履行自身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初创之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收入渠道也极其有限,挣来的钱顶多给员工发个工资,维持运转。尽管不充裕,他仍然克己守心,常常帮助当地孤寡老人,到福利院捐款;水灾、旱灾时,也少不了他慷慨解囊的身影。不光是做环保,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他都在无私地奉献自己,实现着母亲当年的期望。
湖南汽车工程学院,处理校园生活垃圾,园林垃圾,供约22000学生,生活热水,30万平方米中央空调,上面喝咖啡,下面处理垃圾
幸甚最艰难的日子早已远去,卢国全率中洲历经10余年的艰苦创业、坚卓创新,迎来如日中天的高光季节,公司已发展为集城市综合体、学校合同能源管理及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供能源站建设投资运营、生活垃圾、猪粪处理换能回收、零排放,污泥热能转化、生物质颗粒生产、销售、安装空气能热泵机组于一体的知名品牌集团,名下拥有多个子公司。卢国全多年从事可回收资源、化石能源燃烧高效利用、冷排放及对气候变化研究,也成为国内外环保领域备受推崇的技术翘楚,发表多篇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其自主研发获国家专利60余项,被中国科学院认定为全球首个能源燃烧后实现冷排放的技术发明人,荣获世界“白色锅炉王子”、雾霾标本兼治发明人、中国低碳经济杰出贡献人物、年度影响力人物十大杰出创新企业家等殊荣,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赞颂,被国内多家媒体专题报道。2020年,他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球气候变化智库专家,并聘为客座教授;2021年荣获国际生态一等奖,湖南省循环经济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获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资格。
日处理桂阳县生活垃圾 300 吨+家具产业园区工业废料 300 吨,供 120 个企业蒸气,生活热水,中央空调,压缩空气喷漆,冷排放,零排放,能源化,资源化,生态化,余热全热+二氧化碳定向回收给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生成植物淀粉,打造全球首个处理垃圾无烟囱,零废,零碳示范园区
荣誉鲜花簇拥,是对奋斗有成者的社会礼赞。践行科技强国、实业报国的壮怀激烈,卢国全依然奋进在环保科技创新的崎岖小道上,没有片刻的停歇。“明月千里寄相思”这首婉转得有些悲怆的曲子,似乎恰好吟唱出他的创业心路和筑梦情怀——雾尽天朗,皓月千里,也许此生将为之魂牵梦萦,行无止境,这是他的如磐信念,也是他的如炽初心,是对亲生母亲的深切纪念,也是对祖国母亲的倾情报效!
柴门成长,寒秋独立,筚路蓝缕,睿智善思,寻索绝技,竟成问鼎……聆听卢国全创业往事、创新传奇,一串词语掠过作者的脑际。
窗外如泣如诉传来一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勾起卢国全不少伤感愁绪,也激发他更多激情担当。历尽“桌上寒灯光不明,伴我独坐苦孤零”的创新煎熬,铭刻“人隔千里无音讯,却待遥问终无凭”的反哺无奈,倾诉“请明月代传信,寄我片纸儿慰离情”的家国情怀……
句入冰轮冷,愁因玉宇开
卢国全受访讲述成长与奋斗,这是一个寒门学子的励志故事。1971年,卢国全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贫农家庭。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卢国全自幼磨练,除了环境催发,更多是母亲教益。听乡邻说,在卢国全不到两岁时,母亲便开始教他如何炒菜。那时年幼的卢国全还没有灶台高,母亲便用窑砖搭建了一个小台子;炒菜时拎不动大铲勺,母亲便给他用小勺子。也许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之下,到了七八岁时,卢国全已能做好许多事情了。
从能记事时起,卢国全领略到母亲对他的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无论做事做人,都竭尽所能地教育引导。卢国全也渐渐感悟出母亲的迫不得已和良苦用心。母亲长年疾病缠身,自知因病难以陪伴儿子长大,担心有一天自己撒手人寰,年幼儿子却不能自理生活和迷失人生方向,极力想让孩子早日掌握生存的技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教育训练之下,到了七八岁时,卢国全已能做好许多事情了,也学会了做人做事,懂得了知恩感恩。
顽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母亲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当卢国全调皮犯错时,她从不心软地进行批评教育甚至严加惩戒。邻居劝慰之时,母亲总说,“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年少时还有家长看管,如果长大后没有旁人规劝而误入歧途,那就是耽误一辈子的事。”
卢国全小时更多受到“政治教育”。母亲时常教导他要自强自立,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世界有贡献的优秀人才。母亲更以自身朴实的一言一行,让他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奉献。1980年分田到户,在勤劳惯了的母亲起早贪黑的努力下,卢国全不再挨饿,但吃的是被雨水浸泡过的“恶米饭”,母亲把好粮食都交了国家。母亲说,有国才有家,先国后小家,这是我们要想到的,更要做到的。在母亲言传身教下,坚毅自强、报效祖国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
不幸的是,次年母亲匆匆离世。“贫苦一生,生活才有好转,却撒手离去……”亲戚的长歌当哭,引发年方十岁的卢国全悲痛欲绝。在邻里乡亲劝勉下,他擦干泪水,化痛为力,铭记母训,发愤图强。
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正是从那时起,卢国全不再贪玩,不与同龄伙伴再打闹了,有空经常与叔叔伯伯、爷爷奶奶们待在一起,热心帮爷爷、叔伯们跑跑腿、做点小事,同时注重学习他们的长处,小小年纪就善于汲取前辈几十年人生经历中领悟的经验与精华,进而以超乎常人的速度朝着人生正确的方向成长起来。
“母亲走得早,对懵懂少年的我来说就是天塌地陷。”每每提及母亲,卢国全总是黯然神伤。只有说到创业,才能将他的激情点燃。
1996年,25岁的卢国全开启自主创业,在长沙开了一家汽车零配件销售店。创业勤苦,待客热忱,诚信经营,服务周到,他把销售店打理得有模有样,生意蒸蒸日上,在客户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但卢国全并未局限于单纯的生意经营,创业之中他更喜于观察、乐于思考、善于发现、勤于尝试。他了解到汽车燃烧每1升汽油可产生42%动能、自身消耗15%左右、约43%能源化为热量排放出来。“难怪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如此严重!不但污染了空气,还浪费了许多热能。”惊叹之余他陷于沉思,“能不能把这些热能利用起来呢?”
看似简单的设疑,何尝不是尖端的科技?如此难题可是门外汉所能破解?用一句“普通话”来说,真是异想天开!但卢国全觉得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尝试,很多发明创造不都是在生活中尝试出来的吗?他决定以摩托车作为实验工具,进行类比性“课题”实验。
卢国全想到就干,他充分利用起手头的工具和配件,潜心钻研,先后花了3年时间,独自组装出一款尾气排放减半的摩托车并成功上路。这款摩托车内置两个气缸,其中一个烧油的四冲程气缸,一个烧水的二冲程气缸,且可利用烧油产生的43%热能烧成蒸汽,将产生的蒸汽再转化为机械能,实现50%的热能利用效果。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能应该被全部利用,只是我做得不够好,只能利用50%。”囿于彼时条件和自身能力,卢国全抱憾实验并没有达成自己的预期。不过这种创新理念却深深植入他的骨髓,特别是合理利用热能的技术经验,为他之后的科技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没有母亲的训导鞭策,就没有我今生的奋发向上。”在卢国全的思念里,母亲貌似并没有远去,一直在引领他的成长。壮怀与怅怀同在,发展与发奋同行。在创业前行的道路上,卢国全时刻激励自我进取,做强做大。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回馈社会、报效国家,才能实现母亲预知的智慧,不负母亲的栽培和期望。为此他在创业之余,报读于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深造顺畅毕业,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并获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在创业发展的流年,卢国全始终用敏锐的目光前瞻世界,用超然的智慧寻思万物,他关注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生态环保系统也受到极大的损害,严峻的环境形势迫切要求每个人都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位卑未敢忘忧国”,母亲的教诲言犹在耳,强烈的责任感触动卢国全决定以投身环保行业的创业方式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2009年,湖南中洲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高新开发区应运而生。
卢国全进军环保行业,既无专业的技术指导,亦无成熟的技术支持,毋庸置疑又是一次“异想天开”的畅想,而且是规模恢弘的冒险!但对于喜欢钻研、敢于挑战的他而言,攻克别人想不出、做不到的难关也是最大的乐趣,何况还有十多年前小试牛刀初见成效和经验铺垫!“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管风雨兼程”,他不失信心砥砺前行。
雾霾越发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生活环境、侵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卢国全将关注已久的雾霾治理列为中洲企业技术攻关的切入点。他在早期研究注意到,汽车尾气会产生热能,高温尾气在和冷空气碰撞进行冷热交换形成雾气和气溶胶,它们会包裹着热能托附的PM2.5颗粒物升入空中,从而产生雾霾。为查找雾霾产生的其他源头,他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对锅炉燃烧排热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度展开深入探讨,不仅炮制雾霾如出一辙,而且首当其冲。经过广泛研究,他得出结论:不论燃烧煤炭、燃气、石油,还是生活中各类耗电用品,甚至于是人类日常呼吸,这些排放出的热能都会和冷空气进行冷热交换,热能托附PM2.5升空在雾气包裹下都会最终形成雾霾。“没有冷热空气交换,雾霾就无法形成,没有热量排放,PM2.5颗粒物就无法升空。”在世界还没有研究出治理雾霾的根本方法,各种尝试都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的语境中,卢国全提出“断绝冷热空气交换,实现雾霾的源头治理”这一标本兼治的雾霾根治法则,为全球雾霾治理带来重大理论突破。


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处理校园生活垃圾,园林垃圾,供16000学生生活热水,空调,冷排放技术,塑料烟囱,出口可飘气球,无烟,无尘,无臭,无味,无热量排放。
卢国全用“冷排放”知识与成果运营数据让人们对二氧化碳有了新的认知,获得国际上许多院士专家一致认可。他指出,地球和人类都离不开二氧化碳,但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增量并不可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有限,城市每立方米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万分之3.1约400PPM,只是城市排放区域的浓度和偏远所需求区域的浓度没有达到基本平衡、定向中和而已。为此他提出自然中和法则,将二氧化碳廉价定向回收,从浓度高的地区精准运送至偏远高寒地区,满足该类地区的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庞大需求,生成植物淀粉,使果实甘甜可口,增产、提高品质,形成大自然资源整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碳中和。技术理论终归理论,若非科学实践有效,亦无异于纸上谈兵。但任何实践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但卢国全源头根治的“雾霾治理法则”、应对气候变化的“冷排放理念”、二氧化碳定向回收的“自然中和法则”等环保理论的提出,不仅站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同一领域的前沿,更对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行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深度焦虑提供了可行性解决方案。他深知,生态兴则文明兴,只有努力推动本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国家经济社会才能快速发展。强烈的担当意识驱动他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的进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卢国全非常欣赏诺贝尔文学获得者、法国小说家加缪的这句至理名言。然而,企业生存讲求“现实主义”,不允许花前月下秀浪漫,更不准许夸夸其谈耍嘴皮。中洲是股份制企业,股东要经济效益“立竿见影”,不然就吵着退股,但科研本就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卢国全没日没夜地工作,累了就打个盹,醒来继续工作,为节约时间常常吃盒饭,家里人几乎见不着面。
星光不负赶路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尝试,2012年,卢国全研制出排烟温℃低、排放环保、高能效的催化燃烧锅炉,塑料烟囱,其排放温度只有20-30℃,没有热量排放,烟尘颗粒便不会被热能托附升空,也就不会产生雾霾。同时,这种锅炉能效高达110%,燃料被最大化利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也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一先进技术成果的问世,将他倡导的“雾霾根治”“冷排放”等理论做出了最权威、最到位的诠释,并正在逐步转换为生产力,由此全面开启中国汽车与锅炉“冷排放”时代,在海内外影响深远,而他也成为了全球首个能源燃烧后实现冷排放的技术发明人。
近年来,垃圾围城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而愈发加剧,全国有60多万个城镇在遭受垃圾包围。卢国全决心找到一个科学的解决办法,最好是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进行二次利用。他联想到人体的消化分解原理,决定打造一台类似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垃圾处理机器。经过长达11年的考察、设计和试验,他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冷排放垃圾热解汽化炉诞生了。垃圾进去后,被转化为炭(可做肥料和燃料)、气(可做燃料)、热水(可供暖或蒸汽、制冷)、焦油(可做燃料)等多种可有效利用的物质,无烟、无味、无尘、无臭,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据了解,该项全球领先的技术将垃圾热解拆分气炭催化悬浮燃烧,形成气体高压吹着炭体空中催化翻滚燃烧,炉温可保持1050℃左右,可恒定在1℃温差,运营中二噁英检测值低于欧盟标准11.6倍,改变了世界垃圾焚烧处理新格局,各项指标优于同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日德等国家。
于尖端领域持续科研,需要庞大体量的资金为后盾,卢国全率中洲企业在没有国家补贴和政策支持的困境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投入科研,克服了多少困难、顶着多大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无论何其艰难困苦,他从未想过放弃,而精神支柱就是母亲教诲的报国信念。
信念是灯塔,晖光照正途。纵然再难再苦,卢国全亦不忘履行自身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初创之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收入渠道也极其有限,挣来的钱顶多给员工发个工资,维持运转。尽管不充裕,他仍然克己守心,常常帮助当地孤寡老人,到福利院捐款;水灾、旱灾时,也少不了他慷慨解囊的身影。不光是做环保,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他都在无私地奉献自己,实现着母亲当年的期望。

湖南汽车工程学院,处理校园生活垃圾,园林垃圾,供约22000学生,生活热水,30万平方米中央空调,上面喝咖啡,下面处理垃圾

日处理桂阳县生活垃圾 300 吨+家具产业园区工业废料 300 吨,供 120 个企业蒸气,生活热水,中央空调,压缩空气喷漆,冷排放,零排放,能源化,资源化,生态化,余热全热+二氧化碳定向回收给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生成植物淀粉,打造全球首个处理垃圾无烟囱,零废,零碳示范园区
责任编辑:师轩 殷慈汐

财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