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踔厉奋发新时代 勇毅前行向未来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横沥宣 时间:2023-05-18
导读: 踔厉奋发新时代 勇毅前行向未来——记横沥镇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万众一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的同时,大力推进基层治理。在创建基层党建“全域推进、整镇提升”示范镇的关键时刻,从系统学习中摸索出经验做法,创新思路、逐个突破、解决问题,努力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做出亮点和成效,推动整镇建强,成效显著。

党建引领
强治理  服务群众“零距离”
       一直以来,横沥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思路,拓展党建新模式。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他们积极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到网格,把党的组织根系牢牢扎在群众家门口,实现村(社区)一级党组织触角延伸、手臂延长,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组织体系,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按照横沥镇委的工作部署,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下沉基层,探索研究并实践形成“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的管理体系,贴近群众传播党的声音,“零距离”服务群众。全面推行“支部建在网格上”,按照“一网格一支部”的原则,在全镇所有基础网格上建立网格党支部,基本实现村(社区)党建网格化、精细化、整合化、规范化的目标,建强基层组织体系,提升入格事项的细化落实,提升基层末端执行力。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打造社会共治同心圆。横沥镇聚焦基层治理中“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度低”“社区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咖啡议事”为载体,探索社区协商,搭建协同共治平台,促进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以“小协商”推动“大民生”、“小平台”汇聚“大力量”。为此,他们努力搭建“益起议事”平台,成立了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党员干部、村(居)民代表、企业代表、本土乡贤代表、志愿者等多元议事协商参与的共治协会,打造多元协商议事共治平台。将社区环境、传统文化、河湖清洁、文体娱乐等纳入协商共治,围绕村居的人居环境、空间打造、关爱服务、矛盾化解等开展主题服务。进一步健全“益起议事”机制,借力“咖啡”媒介力量,以横沥公益学院为议事阵地,以“培训+服务+共建行动+议事”模式,梳理共治协会的组织框架以及协会功能,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治理主体作用,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增强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治理体系。“横沥镇首创基层社会治理‘益企啡吧’新模式 探索和谐善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式,成功入选100份“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2)”,是东莞市唯一入选案例。
       横沥镇将依托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继续强化与高校合作,培育和提升基层骨干治理能力和水平,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扎实推进基层治理,打造乡村治理品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强化落实“双报到”  
惠民利民办实事
       在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就是要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关键,打通“最后一公里”,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的“定心盘”。今年以来,横沥镇根据基层党建“全域推进、整镇提升”示范镇创建部署,坚持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网格“双报到”,村(社区)党员干部包片联户,建立“党员联户”制度,推动联户关系落实落地,强化末梢担当作为,全面提升基层末端执行力。党员干部进群众门、讲群众话、办群众事、带群众干,做到“村村见干部,户户见党员”。在开展“党员联户”期间,横沥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党的政策强化思想引领、听心声解难题促进改善民生、党员认领管护助力人居环境提升,从思想、民生、环境几方面凝聚党心、温暖民心,拉近党群关系,以真心、真情与群众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在促进基层治理、服务社会群众中勇担重任,强化末端执行力建设,强化落实“双报到”,在实干中展现先锋担当,横沥镇紧扣实际、积极发动,持续开展“双报到”系列活动,全镇机关事业单位46个党组织和1179名在职党员全面下沉到18个村(社区),累计开展“双报到”服务244场,党员联户走访6647户,在推动力量、资源、项目、服务下沉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形成“五定”工作法长效机制,大幅度提高了“双报到”活动质量,确保“双报到”服务走深走实,在基层以点带面常态化筑牢红色堡垒,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成为让群众想得到、找得到、帮得到的“贴心人”。
       为深化镇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工作、服务社会群众,横沥镇坚持以面对面、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的原则联系群众,在全面推行“周二驻村”的基础上,横沥镇委书记叶效怀带头持续开展“周三走访”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活动,亮身份、访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构建党和群众的良性互动关系,搭建党群“连心桥”。
       横沥镇将持续完善落实“党员联户”制度,入户为群众送政策送知识送温暖,问情况问需求问困难,切实增加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人民满意度为标尺书写基层治理成效答卷。
       横沥镇党委,将勇担重任,强化落实“双报到”,把惠民利民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在实干中展现先锋担当,主动亮身份、扛责任,时刻保持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误不起的使命感,成为人民群众“贴心人”,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争做“圆梦人”,主动认领、靠前服务、上下同心,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用真情帮扶“暖民心”。


提升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近年来,横沥镇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大力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是发挥“头雁”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由村(社区)“两委”干部亲自落户对有诉求的村民开展工作,带头完成任务,广泛发动党员志愿者、无职党员、热心村民等力量参与“四小园”建设。二是形成共建机制。探索形成党群共建“四小园”长效机制,确保已建成的“四小园”看得见、用得上、管得好。村(社区)党组织以结对共建为原则,在辖区内规划党支部认领管护模式,党员志愿者对花园进行整理、种植、管养等一系列工作。三是压实党员责任。在“四小园”里竖起党员责任牌,创立党员“责任区”,以点带面,鼓励村民向党员“责任区”看齐。引导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压实“由谁用、由谁管、由谁享”的责任,有效解决“四小园”“有人建、无人管”的实际问题。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关键,群众参与是制胜法宝,横沥镇就是这样积极汇聚社会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合力。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他们牢牢树立“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环境更美了、日子更富了、心情更舒畅了,还可以吃到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于是群众积极性越来越高。
       “千载横沥,百年牛行”。横沥镇坚决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全力抓好“五大振兴”,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通过“一村一品”工程,成功打造出具有横沥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特别是创新搭建了“斗牛大会”这个“擂台比拼”平台,从此乡村振兴成果有了展示的舞台,有了比拼赶超的场地,推动乡村产业、环境、人文全面提升,形成全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氛围。
       同时,横沥镇以“绣花功夫”助推特色项目落地,以“小花园”开辟“大格局”,开展乡村花园共建计划。针对各村(社区)存在的“乱、脏、差”卫生黑点或死角,运用共建花园设计理念(废弃轮肽、铁罐、塑料瓶、栅栏等作为容器种植生态植物),以点带面提升村容村貌,打造既有颜值又有品位的社区,“人人参与社区,齐心美化家园”的自治氛围日渐浓厚。
       横沥镇借“党员联户”契机,坚持联户更联片。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以人居环境整治和管理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党建+人居环境提升”思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党支部认领责任制,扎实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引领广大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村居环境的维护,巩固村居环境面貌的美丽蜕变。
       在横沥镇的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响应号召主动参与村居环境的维护管理行动,既刷亮村容村貌这层“面子”,更促成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底子”,凝聚红色力量带领群众一起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环境。横沥镇将沿着这条极具横沥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继续前行,强化党建引领,以党建引领为旗帜,强化党员示范带动效应,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多措并举有效整合乡村振兴资源,不断激发乡村振兴长效活力,开拓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
       横沥镇在以叶效怀同志为班长的镇党委班子带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全力推进基层党建“全域推进、整镇提升”示范镇创建工作,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推动横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东莞“双万”城市建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横沥宣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