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新起点开新局 锚定高质量 干出新气象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纪亚珂 时间:2023-05-18
导读: 记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强化党建引领,稳中求进,继往开来,勇毅前行,锚定高质量,干出新气象。
万众一心

 
       谋后而动、稳中求胜,2022年,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时期新起点、加快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稳字当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430.4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15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2亿元,同比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9亿元;进出口总额425.6亿元;税收总额57.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亿元。位列全国千强镇第13位,比2021年上升了4位。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常平镇委十五届二次会议发出了“锚定高质量、干出新气象,为全面打造高品质的东莞东部中心而团结奋斗”的号召,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常平镇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积极应对矛盾风险、全力稳住市场主体,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投资、大抓招商,大干、快干、苦干、实干,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常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进出口总额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 增长基本同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聚焦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持续壮大支柱产业集群,推动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率先突破200亿元规模。持续做强特色产业,培育食品饮料、家具玩具、服装鞋帽等行业“链主”企业,支持传统产业向设计、品牌、新零售等产业链中上游、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积极做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产业系统集成能力,将国际创新港、时代智创、莞民投云谷产业园打造成产业高地,形成三十亿级龙头企业、十亿级骨干企业矩阵。
       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梯队,力争新增潜力规上企业超8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推动1家企业上市,培育2家上市后备企业。把握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大路径,建立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库,引导5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信息化诊断,推动5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转型。实施“先进标准+”工程,支持企业提升质量品牌。



 
       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全面推进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全员招商和精准招商机制,构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格局。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瞄准京津冀、长三角、欧美等国内外重点地区,大力开展以商引商、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年内招引1家3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宗企业总部项目、1宗5亿元以上外资项目,推动一批增资扩产项目签约、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内资协议投资超110亿元、实际投资超70亿元,制造业协议投资增长12%以上。
       大干快上抓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要、效率至上”的工作理念,推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审批和产业项目“预审批”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以“亩产论英雄”鲜明导向,探索对用地效益进行考核评价,引领产业向高产出、高效益、高附加值跃升。力争完成重大项目投资超23亿元,完成纳统投资超20亿元,新开工项目10个以上,推动乔锋机械、弘擎电子、珠江啤酒等项目建成投产。
 
聚焦稳预期提信心,凝心聚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以更大力度助企扶企帮企。增强惠企实效,确保各项惠企暖企措施直达企业,全力稳住市场主体、产业工人。用好企业市长直通车机制、“企莞家”、12345热线三大服务品牌,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惠企政策兑现优先窗口,高效率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化重点企业驻企专员服务机制,竭心尽力帮助企业降成本、抢订单、扩产能、拓市场,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当好企业“店小二”。推行信任监管和联合执法,减少检查频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发挥好商会、协会、莞民投等平台作用,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让民营经济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家大有作为。
       积极恢复和扩大消费。推动镇内重点商圈高质量发展,加快集聚首店首铺、潮流网红,引入各具特色的零售、餐饮旗舰店。加大政企联合促消费力度,继续办好“乐购常平”、文旅体专项促消费、汽车展销会等活动,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住房改善等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加快复苏。依托隐贤山庄、乡村文化和红色资源,培育城市度假、潮流活动、亲子研学、露营经济等新兴消费模式。
       大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打造国际物流平台,争取更多图定跨境班列开行,加快海关出口监管仓和监管场所建设。构建盐田国际常平组合港。支持跨境贸易企业在常平设立总部。鼓励出口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打造自有品牌,建立国内分销体系。培育壮大离岸贸易、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规模。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强镇,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国际创新港、时代智创产业园“两大创新节点”。以科创赋能产业,发挥中科迪宏、北科产学研基地等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学研转化效率。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联合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科创源动力。推动10家规上工业企业新建研发机构、3家企业认定为创新型企业,高企总数达到430家。


 
       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实施“鹤湾人才工程”,发挥东莞理工常平学院、常平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聚才效应,加快吸引集聚创新创业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提升人才归属感,扩大“优才卡”服务事项范围和覆盖面,持续强化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服务保障,力争引进100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增长15%以上。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师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用“名师带徒”等形式,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增公办学位3000个以上,推动公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不低于95%。巩固学前教育“5080”成果,推动不少于12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继续加强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建设,创建新一批特色学校。落实落细教育“双减”,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提高中小学科普教育水平,实现市镇校三级科普活动全覆盖,推动6所公办中小学建成科学探究实验室。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常平成校、电子商贸学校、宏达职业技术学校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聚焦城市品质提升,构建城乡共融新格局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内畅外联”交通格局,全力配合做好环莞快速三期、甬莞高速扩线、莞番高速三期等高快速路建设,推动松山湖大道延长线常平段、公常路、常谢路、东平大道延长线等道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常平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口岸联检大楼等升级改造。建成新婚姻登记处。推动镇中心街停车场和新能源车充电设施建设,新增停车位3200个、充电桩200个。提升水网稳定性,更新改造供水管网不少于9公里。提升用气安全,完成“瓶改管”2600户,敷设管线5公里以上。



 

 
       全面加快产业空间拓展。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全面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坚持产城融合,加快“六大片区”规划建设,全速推进常平火车站TOD项目落地建设,加快东莞东站TID项目地块出让,常平北环路站、常平北站TOD项目规划报审,提速朗贝整村、卢屋旧村与智创产业园片区改造。全力推进“工改工”项目建设,确保桥城工业园、信利康等项目动工,推动黄泥塘、九江水、土塘、司马等片区共约1900亩旧工业园改造,拓展100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各村至少完成一块闲置地收储,启动一个“工改工”项目。


 
       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有力有序推进市容市貌整治,持续开展“行走常平”“洁净城市”专项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发挥城管片长制作用,加大对主次干道两边、背街小巷、产业园区、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精心建设“公园城市”,推动口袋公园、林荫大道、桥岸灯景等串珠成链、连点成片。深入推进“两违”整治,完成市下达的200万平方米违法建设治理任务。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完成3个交通拥堵点治理。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一批农村人居环境优质项目,补齐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短板,完成“农房微改造”不少于1000间。推进“美丽圩镇”“美丽家园”“美丽田园”建设,完成10个美丽幸福村居项目,新建一批“四小园”。推进塘角和朗洲创建“特色精品村”。提升旗岭森林公园、桥梓爱莲湖等周边环境,打造一批美丽乡村风貌带和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绿美常平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整备可恢复耕地1700亩,完成粮食种植579亩。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开展林分改造和森林抚育2441.5亩。着力打造“城市绿肺”,依托镇内公园推进新一轮绿化常平行动。全面完成寒溪河“一河两岸”改造工程,新建碧道2公里,让群众共享开放舒适、生态宜人的滨水空间。


 
       强化污染防治攻坚。严格落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推进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加强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控制,切实抓好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污染防治,力争空气优良率达94%以上。深入推进“剿黑消劣”攻坚,深化河湖长制,确保3条省定一级支流全面消劣,内河涌消劣比例提升至80%以上。高效统筹截污管网运营维护,加快推进东、西部污水处理厂扩建,不断提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坚决遏制非法转移、处置和倾倒固体废物行为发生。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新能源推广应用。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倡导绿色办公、绿色出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打造不少于3公里慢行系统、2条慢行交通品质提升示范街道,建设环城路非机动车专用道10公里以上。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建设,推动20个村开展垃圾分类。



 
聚焦安全发展,大力推进平安常平建设
 
       严守社会稳定底线。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提高社会面见警率、管事率和震慑力。加快“雪亮工程”二期建设,做实做细社区警务。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强化矛盾风险源头治理,推动一批信访积案实质性化解。加强社会面风险防控,有效防范涉劳资纠纷、涉众金融、涉房地产等领域突出问题,依法及时解决群众诉求。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严守安全生产红线。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推动“三管三必须”“三要管”落实到位。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力争各类事故数、亡人数持续“双下降”。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0个,坚决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严守重大灾害防线。加强极端天气灾害、森林火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常态化开展“三防”应急演练,做好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加强值班值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扎实推进桥常路、仁和水中上游片区易涝点和海霞涵洞积水点整治,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聚焦民生福祉改善,以人为本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落实更有力的民生保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做优“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做实社工“双百工程”。优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社会救助、抚恤优待、大病保险等兜底政策,保护好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权益,发展爱心慈善事业。加大住房保障供应力度,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70套。争创儿童友好示范镇街,推动16个村(社区)建成儿童公园。关心青年发展,建设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以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强化对重点帮扶村扶持,力争2个重点帮扶村村组两级经营性纯收入增长6%以上。


 

 
       深化健康常平建设。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保障群众就医用药,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大力发展基层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全力支持市东部中心医院、常安医院创“三甲”。持续开展社区卫生“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体系。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医养结合。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落实各级稳岗惠企政策,用好“就莞用”系统,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广东技工”三项工程,以技能提升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0.4万人,确保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


 
       推动文体事业新发展。抓好文化阵地建设,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文化馆、图书馆,筹建常平工人文化宫,新建2个城市阅读驿站。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传播主流价值的优秀作品,完成音乐剧《东莞东》首演。积极办好音乐节、戏剧节、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让常平成为人民享受运动、追求健康的向往集聚地。以4A级景区隐贤山庄为龙头,推进产业旅游融合发展,培育重点文旅品牌,强化宣传营销,围绕全面打造高品质的东莞东部中心、东莞城市副中心目标,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圈。


 
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强化政治建设。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着力锻造一支对党绝对忠诚的干部队伍。
       强化效能建设。全面加强基层末端执行力建设,实施重点任务系统性谋划、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用好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强化督查督办,加强绩效管理。推进行政审批提速提效,组建专班提供重大项目审批全流程代办服务。开展政务便民改革,加快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动超100个事项进驻党群服务中心,社保、医保高频事项就近办。加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构建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体系,推广应用市级行业专题和基础平台。
      强化法治建设。深化依法治镇,提高政府系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应对风险的能力。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持续抓好“八五”普法,营造多元实效普法格局。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广泛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
      强化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警示教育,驰而不息纠“四风”,常抓不懈强作风。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要岗位,持续推进审计全覆盖。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到为民服务、解难纾困上,以政府紧日子换取群众好日子。



 
继往开来,勇毅前行
 
       今年,常平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镇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全面打造高品质的东莞东部中心。
责任编辑:纪亚珂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