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深化“一红二源三香”,擦亮十大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岭山跑出加速度!

来源:大岭山融媒体 编辑:李勇 李嘉杰 时间:2023-05-18
导读: 3月13日,大岭山镇召开贯彻落实文化强市建设大会精神暨全镇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对大岭山贯彻落实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的要求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大岭山镇党委书
万众一心
      3月13日,大岭山镇召开贯彻落实文化强市建设大会精神暨全镇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对大岭山贯彻落实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的要求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大岭山镇党委书记张拔海出席会议并讲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叶晓华主持会议,镇人大主席王振江,镇党委委员叶浩宁、叶淑帆参加会议。
       会议提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大岭山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东江纵队的重要策源地,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还有独具特色的莞香文化、得天独厚的荔香文化和浸润人心的书香文化。一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提出了“一红二源三香”的文化发展路径,从建设“湾区制造业名镇、宜居魅力大岭山”到推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城镇建设,把文化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奋力在东莞“双万”新起点的新赛道上“跑马争先”,这对城市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文化事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标准。
       会议强调:要聚共识,充分认识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要切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更加坚决的执行力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加倍珍惜大岭山现有的发展基础,运用好、发挥好大岭山红色资源和莞香、荔香、书香的文化底蕴,努力塑造与大岭山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以红色力量凝聚精神力量,营造敢于对标对表、争当先进的新风气,突出制造业当家,在万马奔腾中做到一马当先、力争步步领先。
       要抓落实,着力提升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执行力。要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推动“守正与创新、保护与传承、普惠与特色”三箭齐发,打造大岭山“十大文化品牌”,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质增效。突出“守正”,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突出“创新”,强化新闻舆论引导;突出“保护”,强化文旅领域管理;突出“传承”,强化红色文化力量;突出“普惠”,强化文化文明共享;突出“特色”,强化传统文化发展。
       要强合力,奋力迈出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新步伐。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源保障、加强以文兴产。凝聚工作合力,树牢“大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大岭山的形象气质。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营造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浓厚氛围,为加快推动大岭山“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会上,叶淑帆传达了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和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了文化强市建设“1+8”政策,并对去年全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大岭山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大岭村分别作了经验发言。
会议上还发布了大岭山十大文化品牌,重点诠释大岭山城市标识和“一红二源三香”文化发展路径,强力推介大岭山“十大美景”“十大美食”。



 
2022年大岭山宣传思想文化成绩单
 
       2022年,全镇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工作部署及镇党委、镇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不断擦亮“一红二源三香”文化品牌,主动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理论武装树起“一面旗”
 
       依托大岭山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超170场“红色讲古台”“岭人说岭事”“行进中的党课”等特色宣讲品牌活动。宣讲视频《飞鹅映湖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获得2022年全省宣讲微视频大赛优秀奖。大岭山镇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均获评“全市优秀镇街”。
 
舆论引导打好“一套拳”
 
       全年学习强国广东省平台采用202条,全国平台5条,“文明大岭山”微信公众号新增粉丝量15.3万。融媒体中心共获市新闻广播电视类各项评比奖二等奖8个、三等奖9个。
 
文明建设盛开“一池花”
 
       23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0%全覆盖,建成4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通过“我们的节日”“阅岭童梦”“疫”路陪伴你等活动,不断擦亮“七彩志愿者”活动品牌。编织“好人”志愿网,培树“东莞好人”3名、镇“星级文明户”249户。

 
文化文艺唱响“一台戏”
 
       大岭山镇原创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连续剧《女儿香》入选全国广播剧精品展播;1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提质增效;大岭山图书馆获评“中国图书馆报2022年度影响力绘本馆”“全民公益阅读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成功在玉兰大剧院举办“唱响心中的歌”——2022年李勤独唱音乐会。
 
文旅融合走活“一盘棋”
 
       加大力度,培育红色文旅品牌。持续深化“一红二源三香”文化发展路径。在全市率先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智网工程。岭图建成“东纵红色文献特色数据库”,并启用“大岭山之歌”红色文化展示中心。鸡翅岭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整合资源,打造文旅赋能工程,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推广,挖掘评选大岭山“十大美食”。精心打磨,塑造“心旅红绿蓝·足阅大岭山”文旅品牌。通过海报制作、诗词创作、公众号推文、短视频等方式推介了大岭山十佳景点。
 
全民健身铆足“一股劲”
 
以大岭山网球训练基地为基础组队的东莞代表团获省运会网球项目一银一铜好成绩,实现了东莞代表团在省运会网球项目奖牌的新突破。开展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动,以镇体育公园为阵地,推动全镇体育场馆低收费(免费)开放。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实现了23个村(社区)全覆盖。

 
202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这样干

       2023年,大岭山将进一步深化“一红二源三香”文化发展路径,推动“守正与创新、保护与传承、普惠与特色”三箭齐发,打造大岭山“十大文化品牌”,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质增效。
       突出“守正”,强化思想理论武装。要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线,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实践工作,推动全镇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理论宣讲的“红色岭邑”品牌,争创市首批百姓宣讲示范点。
       突出“创新”,强化新闻舆论引导。要加强镇融媒体中心建设,努力做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持续加强与“东莞发布”的联动合作,运用好东莞“七大文化”“四张名片”主题宣传,讲好大岭山故事,传播好大岭山声音,树立好大岭山形象。加快推出“聚焦高质量发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访谈”“百姓宣讲”“阅·岭”“岭听”“企业发展的密码”等专栏,切实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在典型报道、深度报道、重点报道上有新突破。要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工作队伍。
       突出“保护”,强化文旅领域管理。要进一步积极探索,把全镇文旅场所的公共安全逐步纳入网格管理巡查范畴,实现网格化管理与文旅行业的有机融合,克服文旅市场点多、面广、量大与执法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全镇文旅市场秩序管理水平,确保全镇文旅市场平稳、安全、有序发展。
       突出“传承”,强化红色文化力量。要继续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要以文艺精品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强化双“原”驱动,推动多“箭”齐发,持续推动广播剧创新创优,打造具有红色底蕴和本土特色的纪录片、曲艺、声乐等红色文艺精品,力争举办一场影响较大的原创原唱大型广场音乐会,加快拍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拓》,努力让红色文艺创作的“精品岭邑”品牌熠熠生辉。精心策划推广红色文化游等旅游线路,打造红色文化打卡点,全力推动红色文化保护和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要借助旧飞鹅宜居示范村、特色精品村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文旅宣传,谋划盘活闲置厂房,不断挖掘辖区文旅特色资源,全力打造文旅融合“诗意岭邑”品牌。
       突出“普惠”,强化文化文明共享。要加快推动大岭山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全力做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工作,力争今年内实现23个村(社区)全面达标,着力打造7个具有本村(社区)特色和亮点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培植公共文化服务“暖心岭邑”品牌。持续做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推广,打造“书香岭邑”品牌。要扎实做好公共艺术教育,打造“育美岭邑”品牌。挖掘更多文艺人才,进一步充实壮大我镇文艺人才队伍,在文艺人才培育方面打造“爱才岭邑”品牌。全力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打造“活力岭邑”品牌。提质拓展文明创建新格局,继续做好道德模范、东莞好人和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的选树推介,扩大文明实践的覆盖面,持续擦亮文明创建“友善岭邑”品牌。
       突出“特色”,强化传统文化发展。多开展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传扬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打造“风味岭邑”品牌。加快广东省特色小镇——“莞香小镇”建设步伐,持续举办鸡翅岭村“女儿香”文化艺术节、“东莞香典”等具有本土特色时令的文化线下线上体验活动,继续办好东莞(大岭山)荔枝文化节,加大力度对市级非遗项目“荔枝柴烧鹅”“客家米橙”以及客家文化的宣传推广,积极申报荔枝柴烧鹅制作技艺为广东省级非遗项目,扎实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责任编辑:李勇 李嘉杰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