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深化,大岭山与东莞理工学院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
来源:大岭山融媒 编辑:庞清明 吴育聪 时间:2023-05-26
导读:
5月22日,“非遗学院+镇街共建”调研暨“大岭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我镇举行。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创作部副部长易姝

5月22日,“非遗学院+镇街共建”调研暨“大岭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我镇举行。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创作部副部长易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华侨外事工委主任孙爱平,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镇党委书记张拔海,镇党委委员叶淑帆,东莞理工学院有关领导,东莞市非遗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大岭山镇有关单位负责人等参加。

继5月15日的“非遗学院+镇街共建”调研活动后,陈杭再次带队到我镇开展调研工作,共同探讨“校地共建”的合作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切入口,把校地共建拓展为各项文化事业的交流合作,高校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紧密协同合作,助推东莞高质量发展。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大岭山与东莞理工学院在非遗传承保护与推广、文旅发展、文体活动共建、人才培育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互诉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交流合作的实践路径。陈杭等专家对“非遗学院+镇街共建”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认为大岭山与东莞理工学院建立合作平台意义重大,能实现资源互通,留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希望双方能立足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合作共建,同时,希望省文化馆继续发挥联盟作用,为校地共建搭建交流平台。
大岭山传承着宝贵的红色基因,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大岭山镇坚持围绕“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主线,走好“一红二源三香”的文化发展路径。接下来,大岭山将进一步加强和东莞理工学院的交流合作:共促非遗工作提升。依托大岭山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东莞理工学院专业的师资智库、学生团队,更好地推动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共建文化研究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大岭山镇文化阵地平台,与东莞理工学院一同打造文化研究的实践基地,为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台。共推文化活动品牌。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工青妇团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与东莞理工学院一起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共育文化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抓好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推进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共奏文化宣传之歌。发挥大岭山宣传矩阵及东莞理工学院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通过校地共建同唱一首歌,让文化的声音传播更广更远。

▲ 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岭山镇传统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项目:大岭山荔枝柴烧鹅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项目:大岭山荔枝柴烧鹅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项目:大岭山客家米橙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项目:大岭山传统客家婚俗

▲ 市级非遗项目:大岭山客家山歌
会议认为,“非遗学院+镇街共建”合作模式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下来,校地双方要进一步明确合作路径,理清工作思路,清单化推进合作事项。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格局,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庞清明 吴育聪

地区专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