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 非遗“赶潮”记!桥头非遗的无限可能正在实现……
来源:桥头融媒 编辑:i东莞 时间:2023-06-08
导读:
岭南这一方热土,历史底蕴深厚的桥头,以莫家拳为代表的非遗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下得到传承发展,历经岁月洗礼与考验,被注入时代气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岭南这一方热土,历史底蕴深厚的桥头,以莫家拳为代表的非遗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下得到传承发展,历经岁月洗礼与考验,被注入时代气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莫家拳IP公仔、手绘创意地图、皮影戏、凉帽创意绘本.....当“非遗”遇见了“时尚”,这样的潮流你爱了吗?在桥头,非遗保护与传承正以各种新型形态,与现代潮流牵手,呈现“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乡村振兴”等花样打开方式,既“汲古”又“润今”,让大众看见了莫家拳、桥头凉帽等非遗的魅力所在。
6月10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老而又年轻的桥头在深挖本土历史人文的同时,让非遗与时俱进,在守正创新中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潮流。

百年非遗的花样玩法
国家级非遗项目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如今,借着“全民健身”的东风,300多年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如何玩“潮”起来?如何表达当下,和更多人的生活产生联系?

每到课间,在桥头镇第一小学校园里总会看到特色的课间操——莫家拳成为孩子们强身健体的标配。同学们齐步迈动,拳脚迅猛有力地击打着空气,刚中带柔,散发出一种凌厉而独特的能量。
“2022年,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与广州体育学院合作新编《莫家拳操》,新版本的拳操是新时代下对莫家拳的创新,分初级、中级、高级三套,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莫家拳第六代传承人莫锦满介绍说。
又如,桥头第一小学、莫家拳武术馆成功申报为首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通过策划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集中培养了一批以体育教师为主的教练团队,以莫锦满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传承人,为莫家拳的传承培养了师资队伍和后备力量,惠及三万多人次。

拳拳有力,脚脚生风,在桥头,莫家拳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到大众的生活中,不仅是桥头中小学生强身健体的课间操,还变身为校园皮影戏里姿态各异的主角,还是孩子们捏出来的“小拳手”泥人,也可以是身手矫健、手举莲花棒的莫达达IP公仔,莫家拳的传承有了更多的载体。
让人惊喜的是,桥头还把非遗带入潮玩世界,探索“非遗+”更多的打开方式。紧跟潮玩IP之风,桥头莫家拳首个潮玩IP“莫达达”正式面世。莫家拳IP的设计原型为一名正在打莫家拳的男孩,以“荷叶”延伸设计为莫家拳棍,角色身着标准的莫家拳训练服,头部发带上印有“莫家拳”的书法字样,造型设计整体体现了桥头镇诸多独特的文化元素,也贴近了当今潮玩时代的设计风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
谈及“莫达达”的设计灵感,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项目总监赵雅兰认为,“莫达达”实现莫家拳IP文化赋能,展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有力助推桥头文化强镇建设,让“潮玩东莞”城市文化形象更具传播力。

为让“莫达达”IP形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潮流,桥头利用莫家拳IP衍生莫家拳公仔、立体日历等系列文创产品,用各种潮流方式将非遗故事与传承人的情怀细细道来。此外,依托本土企业东莞市鼎艺创意文化有限公司(简称“鼎艺”)制作大型雕塑的经验,打造出莫达达IP雕塑,将其伫立在荷花产业园七彩花田之间。出游赏花之余,群众可以近距离欣赏着莫家拳“潮趣”。
在非遗“宝藏”中“挖呀挖”
“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流传莫家拳,还记得当时打莫家拳时的气势,现在想想也是怀念。”一位网友在桥头文创抽奖推文下方留言。
其实,莫家拳非遗早已成为桥头人的共同乡愁与记忆。而桥头非遗的流行与潮流背后,不得不说的便是桥头历史人文底蕴以及当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而桥头另一大市级非遗项目桥头凉帽制作技艺,也正在悄无声息地与人们生活接轨。《桥头凉帽》非遗原创绘本、宣传纪录片生动勾勒桥头版本“匠人精神”,展示凉帽背后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人文生动形象。
以往,凉帽是客家妇女外出时用于遮阳、防沙的头饰,并融入了当地的习俗文化,沿袭至今。上世纪50年代,在桥头的古街上聚集了近百家凉帽店。但随着历史的推移,桥头的竹编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只剩一家作坊,作坊主人邓佰稳坚持经营竹编生意数十年,把桥头的竹编文化传承至今。
位于桥头镇莲城沙边街的凉帽作坊中,琳琅满目的竹器盛满了岁月痕迹。邓佰稳灵活而有力地去除黄竹外表的一层黄皮,再把一根根竹筒破竹、破篾。成块的竹被切割成小片状,邓佰稳一脚踩住竹篾,双手按规律抽动一根根竹篾,数十分钟后,凉帽的雏形便成了。

沿用至今,这门古老的手艺依然保留了古朴的气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凉帽工艺也进行了一些改良,适应了当今女性的审美需求,以及注入潮流元素的凉帽“破格”成为一件件“时尚品”——精心制作的《桥头凉帽》手绘本以漫画的形式,生活呈现旧时习俗以及传承发展;热闹的商场,不但可以逛街,还可以透过灯箱的漫画了解桥头凉帽、莫家拳的发展历史,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桥头凉帽”“莫达达”IP还被印刷到纸巾外包装上,非遗用巧妙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莫小琼表示,未来还将充分挖掘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利用现有的非遗元素孵化文创新产品、新业态。
近年来,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不断开展对莫家拳、桥头凉帽的发掘传承工作,努力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其中,《非遗多元化发展,开创传承新局面》成功入选《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值得期待的是,微电影《莫家拳》将在 第二十届东莞桥头荷花节同步发布,该微电影由本地主流媒体东莞报业集团制作,以生动的视听效果展现莫家拳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莫小琼看来,桥头非遗还有无限可能,将会挖掘出更多的非遗内涵,未来建成的莫家拳主题馆将会陈列桥头非遗文创产品,教学中也能有很多有趣创意的教具,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
“活态”传承融入新潮风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保护非遗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从现实来讲,保护与传承非遗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非遗技艺大多依靠手传心授,但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承人年龄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保护势在必行。有研究非遗方面的专家指出,必须要加强政策引导、平台打造和资金扶持,创新“传帮带”工作机制,在传承场所、传承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推动非遗传承人薪火相传、永续不断。
莫锦满认为,传承非遗技艺的关键在于让更多人爱上非遗,而不是让其掌握在少数传承人手里,由此让传统非遗变得更有趣,使年轻人了解关注传统文化,由内而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目前来看,桥头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提供很好的实践方案。如积极做好非遗传承人“传帮带”工作,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梯度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莫家拳操》在全镇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全覆盖,实现中小学非遗教育常态化;加大利用莫家拳武术馆和莫家拳传习所传承基地;尽可能多地利用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展示非遗延伸产品……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非遗创作成为一种潮流,文创之间的“抄袭风”带来的隐患也随之而来。自推出莫达达IP及非遗文创产品以来,桥头就十分注重保护非遗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为之申请知识版权,给文创产品添上法律“保护衣”。
因多年来深耕文旅与潮玩行业,鼎艺总经理王卫平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有独特见解,“非遗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思考未来,是个很好的情感载体,我们可以融入当下潮流元素和年轻人的情绪来创作。比如说,东莞是篮球城市,莫家拳作为一种武术可以联动篮球,化身功夫篮球。”
不久的将来,桥头计划深度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如3D模型、盲盒、拼酷等,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与创意手法凸显非遗之美,既吸引了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也激发社会大众主动传播非遗的热情,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责任编辑:i东莞

地区专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