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过年看舞狮舞龙就特别兴奋,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舞貔貅的一员,很有意思。”6月16日,一如往常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东莞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下称“横沥实验学校”)四年级的刘洋甫,正和小伙伴们一起训练貔貅舞的动作。他直言,通过练习舞貔貅,不仅锻炼了身体、丰富了课间活动,也让他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据介绍,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横沥貔貅舞是颇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和祈福、招财的节庆活动。数十年间在几位传承人的努力下得以保存,但随着老艺人年岁渐长,该项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难题。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该非遗项目,在东莞市文化馆、横沥镇政府等的协同“抢救”下,濒危的横沥貔貅舞,如今不仅走进校园建立起21名教师和85名学生的传承人团队,更通过结合皮影技术,创新制作出《貔貅传奇》皮影剧,让传统的貔貅舞逐渐焕发新活力。
貔貅舞是一项传统民俗舞蹈,主要流行在广东广州、湛江、东莞等地,是人们祈福、辟邪、招财的节庆活动之一。横沥镇貔貅舞则由水边村民吴子成及其儿子吴满水坚持70余年得以保存传承下来,并被列入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近年来随着传承人吴满水等年岁渐长,感兴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该项传统文化濒危失传。”去年刚履新横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的邓筠绒,浦一上任,就遇上“抢救”非遗项目的考题。
据了解,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传统民俗面临收益低、缺乏市场需求等生存难题。而貔貅舞因为舞蹈小众和后继无人的问题,保护和传承更是困难重重。
为此,横沥文化中心携手东莞市文化馆,多次邀请省市专家下来实地调研走访,深入挖掘、研究貔貅舞的抢救恢复工作。同时,紧紧抓住2022东莞出台濒危项目抢救及资金补贴的历史机遇,成功获得市级层面的支持和关注,并确立将横沥实验学校作为貔貅舞进校园的试点传承基地,同步谋划建立貔貅舞展览馆和貔貅舞展演舞台等。

“作为全市只有横沥才有的貔貅舞传统非遗保护项目,回首抢救过程,可以说是有汗水有泪水也有运气。”邓筠绒直言,由于自己刚调整岗位,很多工作还在熟悉过程中,所幸有一批负责任的业务同事全力付出。而对貔貅舞的历史考究、形象创新和团队培养等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则得到了横沥实验学校师生的通力协作。最后敲定“唐僧师徒收服貔貅”的历史背景,得到了专家和传承人的认可。“更幸运的还是抓住了市文化馆对濒危项目抢救和支持的机会,这成为整个抢救过程的关键一招。”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在市镇村等多元协同发力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如今,横沥貔貅舞不仅有了横沥实验学校作为进校园传承基地,还建立起21名教师组成的“精英貔貅队”、85名学生组成的“传承貔貅队”,并依托学校特色的皮影戏课程成功创作皮影剧目《貔貅传奇》,更建立起貔貅艺术手工坊,作为未来貔貅文创工作室的前期探索和实践。
“嘿嘿,吃俺老孙一棒!”6月12日,随着熟悉的西游记配音响起,横沥结合本土特色、创新制作的《貔貅传奇》皮影戏正式在横沥实验学校“星光剧场”亮相,并成为东莞非遗进校园暨横沥貔貅舞项目成果展示的重头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瑰宝,也是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对于传承推广非遗文化、促进中小学美育课程发展、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升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水平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2年10月,经过东莞市文化馆和横沥政府部门的多次调研、考察和指导,最终确定在横沥实验学校建立貔貅舞项目传承基地。

“面对这个任务,学校非常重视,专门组织艺体组教师进行非遗传承方案的制定以及貔貅课程的研发,还前往省级貔貅传承基地进行学习。”横沥实验学校负责该项目的老师余晓燕介绍,为更好学习和传承貔貅舞,在落实貔貅舞历史背景考究、形象创新设计的同时,学校建立起一支由21名教师组成的貔貅舞精英队,从指导老师层面先熟悉和掌握貔貅舞的基本动作和要素,同时在学校针对性挑选了一批由85名学生组成的貔貅舞小小传承队,在传承团队方面形成老中幼的有序梯队。

万事俱备,东风徐来。经过7个月的不断努力,如今的横沥实验学校,不但组建了一支21人的貔貅舞精英校队(教师)和一支85人的貔貅舞小小传承校队(学生),还成立了貔貅艺术手工坊,以输出式教学为理念,以非遗貔貅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进行设计与创造,逐步探索出一些貔貅造型的手工制品,未来还将谋划貔貅系列的“横沥礼物”文创产品。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结合学校曾荣获东莞市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的皮影戏课程,横沥实验学校还自主创作了以貔貅舞故事为主题的原创皮影剧目“皮影话西游之《貔貅传奇》”。

“这个创新可以说是机缘巧合,更是各方的共同努力。”邓筠绒直言,皮影也是非遗,用一种非遗展示另一种非遗,不仅是貔貅舞的创新展示,而且经过不断完善逐步敲定的《貔貅传奇》剧情,也可以作为横沥貔貅舞的另一种传承方式。

她表示,横沥貔貅舞是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此前由于各种原因濒危失传,在市镇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抢救工作初见成效。接下来希望围绕组建的貔貅舞团队和创新皮影剧,结合即将筹建的训练基地和展演平台,对貔貅舞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展演和普及,让非遗不仅走进校园,还要走进群众、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