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莫家拳第五代传人莫德裕辞世
来源:桥头融媒 编辑:桥头融媒 时间:2024-04-25
导读:
莫家拳第五代传人莫德裕师傅于2024年4月22日逝世,享年84岁。 1942年出生的莫德裕一生只做一件事, 以毕生精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武学莫家拳。 用文字记录这位老先生的事迹, 让大家了解他与莫家拳的故事。 缘起:年少即结缘莫家拳 莫德裕记得,儿时生长的东


莫家拳第五代传人莫德裕师傅于2024年4月22日逝世,享年84岁。
1942年出生的莫德裕一生只做一件事,
以毕生精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武学——莫家拳。
用文字记录这位老先生的事迹,
让大家了解他与莫家拳的故事。
缘起:年少即结缘莫家拳
莫德裕记得,儿时生长的东莞市桥头镇石水口村习武之风浓厚,街头巷尾练拳的人众多,村民练习莫家拳蔚然成风,加上出生于武学世家,在父亲的熏陶下,莫德裕从小耳濡目染,迷恋武术,七岁时就跟随父亲莫丁贵、师伯莫孔学习莫家拳。
莫德裕父亲莫丁贵是莫家拳第四代传人,师从莫家拳第三代传人莫亮。莫丁贵以前是做海上运输工作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漂洋过海去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做“水客”,在当地收货的闲暇时间,免费教当地的华人华侨练习莫家拳,成为第一个将莫家拳传到外国的中国人。
发扬:背井离乡坚持推广莫家拳
16岁那年,莫德裕背井离乡去到香港谋生,做过车行修车工、司机,也做过其他工作,尽管生活艰苦,他却从来没有放弃练习莫家拳。在香港,莫德裕辗转联系上了同是到香港谋生的师叔伯莫海和莫创等人追随他们继续学习莫家拳,得到几位师父的真传。
20世纪70年代,莫德裕在香港元朗与师叔莫创的三儿子莫炳杨一起,创立第一届莫家拳国术馆兼莫家拳国术总会,使莫家拳在香港发扬光大。他谨记师训,在工作之余,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到国术馆,广收徒弟,在香港这片土地广播莫家拳的种子。

莫德裕与徒弟在切磋武术。邹锦考 摄
为弘扬莫家拳,莫德裕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重大比赛。1973年第三届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他代表香港C队出征,在9个东南亚国家中,在“武林高手”云集的现场,他毅然舞起莫家拳,展现出浓厚的中国元素,大莫家拳在国际上的传播,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作出较大贡献。2004年,莫德裕参加在中国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男子EF组南拳赛,获得二等奖。2012年7月,莫德裕被香港武术联会特聘为第十二届传统武术顾问,2014年5月获得连任。
归根:回家乡振兴莫家拳
尽管身在香港,但莫德裕的心却时刻不忘家乡东莞市桥头镇,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回乡将莫家拳继续发扬光大。
2008年,年逾六旬的莫德裕毅然放弃了在香港月入3万港币的出租车生意,忍受着与家人、孙儿两地分居的痛苦,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和一众师兄弟一起研究,如何将莫家拳发扬光大。
莫德裕经常往返奔波于香港和东莞桥头,虽然舟车劳顿,但他只要一回到桥头镇石水口村,就感觉是回到了真正的“家”。
莫德裕的师父们相继离世后,他更是身体力行,自觉把振兴莫家拳作为己任。从2015年起,他开始在桥头莫家拳武术馆担任武术教练,广收徒弟,无私地将莫家拳传授给后辈,希望莫家拳能够世代相传。

莫德裕无私地将莫家拳倾囊相授。邹锦考 摄
后来,莫德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弟子们身上。莫家拳武术馆就设在石水口村公园内,馆内还摆放了剑、单刀等习武器械供练习者使用,村民们只要一走进石水口公园,总会听到这里不时传出来的阵阵“哼哈”习武声。

莫德裕一心扑在武术上,以振兴莫家拳为己任。邹锦考 摄
莫家拳武术馆吸引了许多武术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除了桥头本地学员,还有来自东莞万江、松山湖、麻涌等地的学员。在莫德裕的精心指导下,莫家拳弟子代表桥头征战多场武术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些年来,莫德裕还积极配合桥头镇文化部门搜集莫家拳相关资料和参与莫家拳的多项拍摄工作,为莫家拳申报国家非遗项目不遗余力。
老当益壮收徒弟传承发扬莫家拳

莫德裕身手了得,武艺高超。邹锦考 摄
2019年8月25日,莫家拳第五代传人莫德裕收徒仪式在东莞市桥头镇莫家拳武术馆举行。莫德裕表示,会将毕生所学都倾囊相授,为莫家拳传承作出贡献,期望徒弟们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斯人已逝,
但莫德裕先生的武术精神永存,
莫家拳也必将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桥头融媒

地区专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