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从“制造工厂”到“制造美学”,制造业城市转型的新路径? ——东莞“制造美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美丽麻涌 编辑:麻涌融媒 时间:2025-04-29
导读: 历次工业革命引发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也造就崛起了一批制造名城,曼彻斯特是第一个工业化城市,曾是英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匹兹堡曾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慕尼黑是德国的汽车工业中心随着产业和技术的变革,制造城市不断寻求转型,抢抓新技术、新产
万众一心

历次工业革命引发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也造就崛起了一批制造名城,曼彻斯特是第一个工业化城市,曾是英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匹兹堡曾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慕尼黑是德国的汽车工业中心……随着产业和技术的变革,制造城市不断寻求转型,抢抓新技术、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例如匹兹堡现在已经以医疗、金融及高科技工业为主,发展创意产业对曼彻斯特产业升级极为重要。随着我国的发展,制造城市升级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近年来,笔者持续关注制造城市的发展和转型问题,去年以来东莞市打出了“制造美学”的概念,不断推进从概念到实践的落地,本文重点探讨东莞提出“制造美学”的时代逻辑,探讨“制造美学”是否是制造城市转型、传统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和一种答案。

从“制造工厂”到“制造美学”,制造业城市转型的新路径?

——东莞“制造美学”的探索与实践

01

面对新形势,东莞提出“制造美学”,探索工业文化赋能产业跃升的时代逻辑

东莞市以“三来一补”起家,曾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强大的配套能力、灵活的制造模式,成为全球闻名的“世界工厂”。如今,东莞市制造业占GDP比重仍持续稳定在50%以上,在2024年中国工业十强城市榜单中,东莞以规模以上工业营收27691.5亿元、同比增长12.3%的亮眼成绩,位列全国第七。然而,在全球制造格局深刻演变、国内消费升级不断提速的当下,传统产业优势面临重塑,区域经济发展也进入“软实力”时代,制造不再只是技术和效率的代名词,而成为承载审美、文化、品牌和生活方式的系统表达。面对全球价值链重构、新消费需求变革、文化软实力不足等多重挑战,作为入选区域(城市)产业名片计划的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东莞,2024年提出“制造美学”概念。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产业名片打造计划首批试点区域(城市)正式签约

 

“东莞制造美学”研究成果发布会(来源:东莞发布)

 

全球制造体系重塑,传统优势面临压力

全球区域化生产网络加速重构,欧美发达国家加快本土制造回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持续由美、欧、日等国主导,各国政策加大对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投资与支持。这意味着,单一依靠成本优势已难以支撑国家的持续竞争力。然而,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虽在产能与技术上取得巨大突破,但在品牌影响力与审美价值上仍有提升空间。对东莞而言,这种挑战尤为突出。作为典型的制造重镇,东莞拥有庞大的产业基础,但长期以代加工为主,品牌原创能力相对有限。要推动东莞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似乎设计驱动、文化赋能是实现“价值链跃升”的必然选择。

消费需求升级,对制造提出新的审美与文化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由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型,新兴消费趋势不断涌现,“品牌经济”“情绪经济”“体验经济”加速发展,产品不再仅以实用为价值衡量,更注重视觉美感、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这种趋势对制造型城市的产业生态提出更高标准,对制造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产品需要更多美学设计、文化属性和品牌表达能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和市场忠诚。例如,东莞传统的玩具生产逐渐呈现出局限性,却又借助敏锐的市场嗅觉,通过将设计、工艺结合,融合创意文化元素,蝶变升级为潮流玩具的引领者,拓展了制造的表现力。潮玩或许是东莞“制造美学”提出的“引子”和“现象”。

文化软实力不足,影响中国制造进一步迈向国际

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比重已近30%。虽然中国制造在产能与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在国际市场中仍面临“品质认同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困境,“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其根源在于工业文化建设滞后、品牌表达能力薄弱、城市形象承载力不足。对东莞这座外向型城市而言,其产业链依存度高、国际订单比例大,如何应对“文化软实力缺位”的挑战,提升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附加值,是政府与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东莞制造美学的提出,正是东莞在新旧动能转换、城市品牌跃升背景下,对制造业进行再认识、再定位的一次主动求变,是以文化手段提升制造软实力的系统探索。

 

02

面对新制造,制造美学不仅是“制造”和“美学”的物理叠加,也是制造业价值逻辑的系统转型

 

那么,什么是“制造美学”?结合东莞的实践,我们试图作个回答。“制造美学”并非简单将“制造”与“美学”两词相加,而是对制造价值的重新界定与结构重构,是研究制造业设计、工艺、生产、包装、品牌等过程的美学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文化表达与技术手段的融合应用,提升制造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传播能力,促进文化、科技、产业乃至城市的融合,从而推动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和更强软实力方向发展。

(一)制造美学要求从功能导向到价值导向,是制造逻辑的结构性变革

长期以来,制造业以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为主要目标,强调产品的实用性与生产效率。这一逻辑模式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我国制造能力的迅速提升,使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这种以“功能导向”为主的发展模式已显现出边界。一方面,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对“好用”之外的“好看”“好感”“有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品牌认知与附加值构建难度加大,制造企业亟需在价值层面寻求新的突破口。

制造美学的提出,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制造逻辑的回应。制造不仅关乎物的生产,更涉及人与产品、人与文化、人与社会的深层次关系重构。制造过程应当不仅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更能够传递情绪、体现审美、讲述理念,从而实现产品与用户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

(二)“制造美学”的本质或是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表达

文化、科技、产业在经济、社会层面实现充分融合促进是制造美学的最高形态。在文化层面,制造美学强调产品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通过设计语言、品牌叙事、视觉系统等手段,将文化内容转化为产品特征,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科技层面,智能制造、数字化设计、柔性生产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制造提供更高自由度与表达能力,使得产品可以兼顾美感、效率与个性化。在产业层面,制造美学推动制造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价值为导向”,从“产品制造”拓展到“文化创造”“场景营造”“体验交付”,带动设计、服务、传播等环节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的制造价值链条。三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在制造过程中协同共生。

(三)“六美体系”是对东莞制造理念、形象、产业、产品进行全面升级的路径

制造美学如想从概念、理念走向现实价值,就需要对其赋能路径进行解构。东莞在推进“制造美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六美体系”,包括设计之美、工艺之美、生产之美、产品之美、人文之美和理念之美。这一体系概括了制造全过程中美的体现方式。

“设计之美”回应东莞制造从代工向原创转型的需求,注重设计原创性、用户体验与产品美感的融合,强调产品的第一视觉与触达能力。“工艺之美”是东莞制造业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制造过程中的技术精度、质感表达和材料处理能力,也是产品内在品质的重要体现。“生产之美”反映东莞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成果,强调制造流程中的智能化、绿色化与有序性,使生产本身具有效率与审美的统一性。“产品之美”源自东莞作为“世界工厂”的深厚积淀,注重产品质量提升,以及面向消费者市场的表达能力与审美演化。“人文之美”体现东莞制造业从产品到产业、从活动到场景全过程中的人的参与和贡献。“理念之美”体现了“以人为核、以产立轴、以城造梦、以文铸魂”四位一体的新工业文明模式,这是东莞制造背后的精神支撑。“六美体系”将产业结构、发展实践与价值理念有机结合,是东莞制造与东莞城市之间的相互塑造、协同演进。

 

03

面对新制造,制造美学不仅是“制造”和“美学”的物理叠加,也是制造业价值逻辑的系统转型

 

制造美学的提出,并非概念先行,而是对东莞多年制造业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与提炼。东莞在众多细分产业中已初步形成了制造美学的落地样态,从视觉美感到品牌叙事,从工艺提升到文化链接,呈现出多样化的实践路径。

(一)潮玩产业:以文化创意与工艺结合实现“设计驱动制造”

潮玩作为极具年轻审美、文化属性与情绪价值的消费品类,是制造美学最直接的应用场景之一。近年来,东莞成为中国潮玩制造重镇,形成了从IP创意、模具开发、生产打样到包装与出货的完整生态链。例如,“拼酷”金属拼装、“摩动核”国风机甲等本土潮玩企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等创意内容与先进工艺相结合,通过视觉设计与结构创新提升潮玩产品的辨识度与互动感,使“看得见的美”与“玩得动的体验”形成有机统一。

目前,全球动漫衍生品1/4在东莞生产,国内近85%的潮玩产自东莞,“中国潮玩之都”的称号已具产业支撑。潮玩产业成为制造美学“设计之美”“产品之美”“理念之美”多维体现的重要窗口。

 

位于东莞市中心城区的潮玩雕像(来源:人民日报)

 

(二)电子信息与智能终端产业:用科技叙事塑造“东方美学”

东莞电子信息制造基础雄厚,近年来代表企业在产品设计与品牌表达方面不断探索美学融合的新路径。例如,vivo手机通过将东方文化元素与产品形态设计深度结合,在全球市场获得广泛好评,连续多年斩获国际设计大奖。LiberLive、高驰科技等企业则以产品结构创新、材质运用和配色策略为切入点,强调“感性科技”的体验路径,推动电子产品由“理性硬件”向“温度体验”转型。这些企业的探索,不仅提升了产品外观与交互感受,也在无形中构建了“科技可感知”的制造美学方向,代表了“设计之美”“产品之美”在高新产业中的有效体现。

(三)服装与时尚制造:在设计原创与品牌语言中塑造城市气质

东莞服装产业曾以外贸代工闻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引入设计团队、培育自主品牌、深挖审美趋势,积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例如,以纯集团将时尚与美学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得利钟表秉承“用技术创造艺术”“用时间创造美”的理念,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这些企业注重设计创新,推动从“制造标准化”向“设计多元化”过渡。与此同时,东莞还持续举办世界服装大会等高规格活动,打造专业化、国家化的重要平台,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具识别度的时尚气质。

“制造美学”的提出,是东莞基于新的时代背景、迫于新的发展形势,不断从“制造工厂”出发转型作出的一种可能性回答,既一定程度尝试拓展了制造业的价值边界,也为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东莞围绕制造美学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制造强市也可以是文化高地、品牌策源地与价值表达者。未来,制造美学的意义,将不仅在于产品之“形”,更在于一座城市如何通过制造,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图片

 

本文作者: 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产业文化融合处 刘安迪

东莞市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13051588121

电子邮箱: liuandi@miit-icdc.org

 
责任编辑:麻涌融媒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