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红色地标!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参观路线来了→
来源:大岭山融媒 编辑:蒋兵华 时间:2025-07-17
导读: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纳入 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包括9处文物点,保留了当年抗日游击队在军事斗争、后勤保障、文化建设以及抗日民主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纳入
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包括9处文物点,保留了当年抗日游击队在军事斗争、后勤保障、文化建设以及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每一处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承载着时代精神,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大部分在大王岭村,比如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等抗日旧址。另外的医务所、中山书院、连平联乡办事处3处旧址分别位于瓮窑村、油古岭村和连平计岭村。
如何参观?
跟着小编一起
走进大岭山大王岭村
沿着这条“红色旅游”打卡线路
追忆峥嵘岁月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一键导航↓



《大家团结》报社旧址


《大家团结》报于1941年1月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创办,杜襟南任社长,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敌后游击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该报为油印版,最初为16开,后改为8开小报本,每个星期出版一期,共出版了20 期,主要进行抗日游击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及东江地区抗日斗争情况等。当时报纸的新闻来源前期主要靠地下党从香港带回报纸获取信息,因此周期较长,后来则利用电台的收报功能获取新闻资料。
1941年9月,该报与第五大队在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新百姓》报合并,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前身。
交通站旧址

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大举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部队领导决定将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只留下一个中队在大岭山区坚持战斗。为保持部队之间及部队与中共地方组织的联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以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秘密开展交通联络工作。当时大岭山区委委员黄业、李守仁、李植光、黄华等人一直坚持隐蔽在大岭山周围,和各个支部保持着密切联系。地下交通站在起到联络作用的同时,交通员还参与了情报传递工作,积极配合了部队作战。
会议室旧址

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机关设在大岭山大王岭村期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尹林平、梁鸿钧与第三大队负责人曾生、邬强和卢伟良等,经常在刘氏宗祠这个隐蔽地点开会,以此作为会议室,研究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讨论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1941年5月,为加强部队指战员的军事技能,提高战斗能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事训练班在此开班,学员住在会议室内。1941年下半年,国民党顽军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为保存实力,第三大队主力撤出了大岭山到外线继续坚持作战。至此,会议室撤销。
大队部旧址

1940年9月,中共东江前线特别委员会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把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下辖第三、第五大队,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领导中心设在东莞。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简称为“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此设立大队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也设在此。第三大队在当地中共组织的大力配合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南敌后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操场旧址

为提高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增强部队作战能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将此地作为操场,开展军事训练。1941年5月,为适应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和游击战争的需要,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大王岭举办军事训练班,第三、第五大队选送班、排干部参加。训练班曾在操场上开展军事训练。
让我们一起打卡红色地标
沿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这条旅游线路追寻革命足迹
责任编辑:蒋兵华

地区专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