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东莞重磅发布2021年市政府一号文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李小玲 崔佳欢 时间:2021-02-26
导读: 世界财经网2月25日上午讯,东莞市政府在市会议大厦隆重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磅发布2021年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打造新动能是东莞市委市政府今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万众一心
       
       世界财经网2月25日上午讯,东莞市政府在市会议大厦隆重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磅发布2021年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打造新动能”是东莞市委市政府今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专门推出的16条政策干货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喻丽君,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工作局、市投资促进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喻丽君表示,东莞连续多年以市政府一号文的形式出台重磅政策文件,向社会各界阐明每年的政策导向和工作重点,已经打造出具有东莞特色的政策品牌,今年市委市政府以“加快打造新动能”为主题,这是东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决策,东莞将率先开辟发展新领域、探索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增强东莞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努力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新的更高质量发展。
推出16条重磅政策干货,为东莞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若干意见》分为五大部分、16条政策措施。具体包含87项实施条款,其中政策创新51项、政策加码及集成36项。并呈现四大特色:
       一是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操相结合。近年来东莞各行各业都已经涌现出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势头良好。此次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将进一步加强市级层面统筹,把握发展机遇,聚焦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加以政策扶持和倾斜,将其打造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是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结合“十四五”发展任务进行中长远谋划,又对照今年经济增长6%任务提出可量化目标,远近结合推动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有中生新与无中生有相结合。把“有中生新”做强存量,依托头部企业和优势传统行业,通过人才、数字、品牌等手段,引导企业做强产品终端和销售终端,进一步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从“无中生有”实现突破,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导入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格局。
       四是政策集成与政策创新相结合。集成和加码了各部门围绕打造新动能出台的系列政策亮点和干货,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作方案、“3+1”产业集群培育办法,以及即将出台的上市发展三年行动等。满足企业需求,围绕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出强化优势传统产业成长服务、鼓励科技创富等政策创新。
产业、企业、科技、投资、市场、平台六大新动能“六轮齐驱
       东莞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产业和企业是东莞发展新动能最重要的力量,科技、投资、市场是巨大发展潜能的新领域,重大发展平台是新动能的主战场。
在产业、企业新动能方面,提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行“七个一”工作机制,推广实施“标准地”、“带设计方案出让”等;对优势传统产业鼓励与高水平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对诊断辅导服务费用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在文旅、汽车、教育、体育等行业深挖新动能,三年内每个行业各引进培育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出持续推动“小升规”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万元升规奖励,以及最高10万元稳规奖励。
       科技新动能方面,提出三年内打造中试基地10个以上,对中科院系统优质科技成果在莞实现产业化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
       投资新动能方面,提出纳入“十四五”规划项目不再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统筹配置2000亩用地指标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市重大项目,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市场新动能方面,提出支持在莞举办知名专业展会、行业峰会;提出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加快建设高品质商圈、商业综合体和奥特莱斯购物公园。
       平台新动能方面,提出要将重大发展平台打造成为新动能发展的引领示范区,适度超前布局5G基站、智慧交通等新基建,鼓励率先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深化与港澳在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离岸贸易等领域加强合作。
大力实施人才、数字、品牌三大赋能,发挥优势效应
       将人才、数字、品牌作为提升东莞制造附加值、激发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和抓手。
       人才赋能方面,围绕人才最为关注个税补贴、住房安置、子女教育等问题,提出对研发人才、产业发展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个税补贴,同时还提出每年提供不少于1万个公办或购买服务入读民办学校的学位等政策。
       数字赋能方面,提出支持头部企业向上下游企业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还提出优先在电子信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重点行业遴选打造1—2个标杆项目并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
       品牌赋能方面,提出鼓励企业举办新品发布会;对企业购买工业设计相关设备支出给予不高于25%的资金补助等。
夯实空间拓展、资金投入、绩效激励为打造新动能提供保障
       空间拓展方面,推广征收集体土地经营性用途和产业用途“基础补偿+增值共享”模式,试点推进违规出让、转让、出租土地清理,盘整更多空间发展新动能。
       资金投入方面,探索对专项债申报额度实行单列考核、支持园区镇街成立城市更新公司、鼓励国资参与城市发展领域等,撬动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新动能。
       绩效激励方面,完善企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采取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措施,倒逼效益低下企业加速提质,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发展新动能。
推出年市政府一号文政策专栏  让企业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为了让政策更好地广而告之,更快地落地见效,让广大的企业尽快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红利,更有获得感,专门在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推出了2021年市政府一号文政策专栏,接入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一套政策、一个入口、一个账号、一网通办。
“打造新动能16条”创新举措 干货满满
       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手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新动力,统筹70平方公里空间,高规格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行“七个一”工作机制,推广实施“标准地”、“带设计方案出让”等改革,加快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了让优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鼓励与高水平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开展诊断辅导,每年最高给予100万元补助;鼓励通过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及大流量媒体平台开展品牌营销推广,每年最高给予500万元增量奖励,帮助优势传统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加快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所有镇街“破零”。截至目前,全市32个镇街GDP都突破100亿,引进培育了华为、vivo、OPPO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1家,但总体分布不均。此次提出实施龙头企业领航计划,在重大发展平台重点招引50—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各镇街重点招引30—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三年内实现园区、镇街龙头企业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研究设立上市企业总部基地、产业集聚区,对上市企业前一次性奖励提高至300万元,上市后首发融资最高奖励600万元,实现园区、镇街三年内上市企业全面“破零”。
       建立覆盖大、中、小及初创型企业的成长扶持。针对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诉求,精准配置资源要素。例如,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建立产业并购优质企业(项目)推荐库,重点扶持高端品牌、高端技术等领域和产业链缺失的并购项目;鼓励高成长企业倍增发展,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资源配置向高质量发展的倍增企业倾斜;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对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小升规”,对符合条件的分别给予最高10万元升规奖励,以及最高10万元稳规奖励。
       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品牌和营销。一些东莞产品长期出口欧美发达国家,在国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景象,迫切需要开拓内销、提高国内市场份额。此次政策提出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名标,支持企业收购国内外知名品牌,对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举办新品发布会、订货会等活动,按照实际投入给予不高于80%支持;加快打造传统产业集群“东莞制造”区域品牌,打造名优产品“东莞伴手礼”品牌,布局一批高品质的“东莞伴手礼”专卖店;鼓励企业提升工业设计,按支出给予不高于25%的资金补助。
       谋划莞企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此次政策提出实施数字赋能行动计划,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提出制定重点行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向下游企业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带动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加快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完善信息通信、软件服务等数字产业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货币、区块链等产业发展。
       针对重大项目落地达产出台专门举措。去年以来东莞深化审批改革为投资松绑,今年还将继续加码推动投资提速提效。例如,统筹配置2000亩用地指标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市重大项目,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入驻市镇联合招商基地等。
责任编辑:李小玲 崔佳欢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