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科技 >

泥腿侗医—吴通武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张伟 时间:2021-08-01
导读: 吴通武悲辛奋争的一生,反映出那一代侗医的曲折命运,亦映射了那一代医者对传承传统医药的坚定决心。医道仁心,吴通武倾其一生修炼医术,在传承民族医药上久久为功。
万众一心
人物介绍
吴通武
2018首批中国林学会乡土专家
201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乡土专家
贵州省首批中医(专长)执业医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8黎平县“三名工程”侗医名工匠
2020仁怀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指导老师
2021年遵义市中医院民间中医坐诊医师
2021年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楼名医楼,确有专长坐诊医师。
(引言)
       民族医药承载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的侗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医药学体系,其历史悠久、简便实用,被广泛推广应用,侗医药已然成为民族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半路出家,孤注一掷踏上行医路
       吴通武,1968年出生在贵州省黎平县,自幼随父辈学习家传侗族民间治疗疾病的知识,1990年退伍返乡后,在一家松香加工厂上班,后又被安排到偏远的都匀市王司镇岩脚生产基地驻扎。“偏远地区看病难,在基地的两年里,我也时常用些祖辈传承下来的草药配方,缓解父老乡亲们的疾病痛处”,吴通武说,1997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被单位安排到松脂基地工作期间,他有幸与护林员徐业明相识相惜,因着对民族医药的热爱,他们一见如故,成为了相识恨晚的忘年交。徐业明先生也把掌握的民间医药运用经验合盘托出。这成为了吴通武学医路上的重要推手。
       工作之余,吴通武和徐业明一同学习,共同探讨药方药理,却困于“纸上得来终觉浅”。吴通武说,上天有时会用不同方式眷顾一个人的寂寞和困苦。
       2003年春天,县城有个孩子因烫伤在县医药诊治了三天,却一直疼痛哭闹不止。孩子父母的朋友说,吴通武有一种烫伤药,或许管用。这家人便把孩子托付给了吴通武,好像他就是拯救孩子的“神医喜来乐”。吴通武当即对孩子父母的决定不理解,对其鲁莽离院行为多加责怪,但看着孩子惨痛呻吟的样子,吴通武赶紧按照当年大伯教给他的秘方去找药拌药。说来也怪,药液还没涂完,孩子竟睡着了。经过七天的细心照顾与药敷,孩子结痂脱落并长出鲜嫩的新皮,吴通武也松了一大口气。
       自此,吴通武一下子在当地出了名,但凡有烧烫伤患者便来寻求帮助,他难以推脱,只好一一给人用药理疗,效果竟然非常好,人们开始喊他吴医师。
博采众长,行万里遍访名医
       基于对民族医药的热爱,2007年,他毅然辞去工作,在县城挂出了“泥腿侗医”的堂号,以行医为生,然事与愿违。当时,西医和中医在医疗行业占尽优势,像侗医类民族医药量小力微,得不到群众认可与重视,再加上吴通武始终坚持父辈的医训,看病用药通常不是明码标价,而是患者自行付给报酬,这也导致医馆长期入不敷出,在大半年后被迫关门另寻他路。
       市场的当头棒喝没有动摇吴通武悬壶济世的决心,反而激发了他的学医热情和传承民族医药的一腔热忱。吴通武认为,“泥腿侗医”之所以走不长久,全咎于自身医学基础差、学问浅、经验少。除了自我修习外,他开启了一条新的学习路径:行万里遍访名医。
       之后的十多年里,他踏遍了黔东南的山山岭岭,奔走在苗乡侗寨乡间,他虚心向多地多民族民间中医药师傅老前辈请教,察老医师们行医之道,揣摩他们行走江湖的处世本领,亦共同探讨深究他们治病救人的独门诀窍。
       实践是最好的导师。吴通武边学习掌握民间传统药理知识,边救死扶伤。“那段日子一直扛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吴通武说,健在的侗医大都年事已高,且生活比较困难,他只有努力行医,才能有收入,才能有经费去拜访和帮助那些老前辈,只有他们健康长寿,才能把积累了一辈子的名药良方留存下来,才能更好地传承侗医事业。怀揣着对传统医药的执着,吴通武潜心钻研,广集众方,博采众长,终成了那一带以医为生的最年轻最受欢迎的侗医,成了为传统医药呼喊奔走的践行者。
厚积薄发,传承民族医药久久为功
       “患者才是我们行医人,最好的老师”,吴通武始终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求学路上,他掌握了多方面疾病的理疗方法及经验,在用药上,他只用新采的野生药材,在行医上,他始终在实践、观察、研究、创新、再实践的路上。
       为了解烧烫伤似乎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吴通武在外用药方面独辟蹊径,自制的“复方紫草油”效果显著,成了他行走医界的重要法宝。
       得天时地利人和,2011年,诚德医院的院长王军武,邀请他作为医院的院外大夫,负责医院烧烫伤病人理疗。吴通武说,王军武院长也是一位民族医药的热爱者,虽然去医院用药收入了无,他却欣然前往。他觉得这里可以观察到更多病例,可以总结更多经验,这也是他的草药医术第一次正式走进医院大门。
       吴通武潜心研究的“复方紫草油”抗菌生肌,对皮肤表层细胞的再生有极强的促进功能,其效果得到病患者高度认可。后来医院直接用它代替了凡士林油纱。
       随着名气的日益俱增,吴通武和他的侗医受到更多关注。吴通武说,当时县卫生局领导力排众议,把局原来办公楼的二楼交给他开办“黎平县侗医药保健体验馆”。后来,省内外一些科研部门也主动联系他,加强学科研究和共建,在凯里学院设立了“侗医药研究所”,在大学科技园开设了“苗侗医药体验馆”。这让他觉得,重视侗医的人还有,自古传承下来的侗医还有救。
       2010年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始对他常用的“马桑狗帮”进行研究,这药在民族医药界颇有影响。黎平红十字爱民医院也为吴通武开设了烧伤专科病房。如今,贵州中医药大学正在与之深入研究吴氏烧烫伤药的院长课题,争取产品转化。
       虽然道路越走越宽阔,吴通武还是看到了侗医的窘迫。过去侗医侗药皆靠口耳相传,行医抓药都是根据老师传授和个人理解所为,通过患者疗效检验,只靠实践公论赢取市场。到了今天,侗医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守正创新,求得生存和突破。接着吴通武研发的“虫茶”、“活脑保健液”以及“熏灸疗法”都在应用中获得显著效果。
       吴通武悲辛奋争的一生,反映出那一代侗医的曲折命运,亦映射了那一代医者对传承传统医药的坚定决心。医道仁心,吴通武倾其一生修炼医术,在传承民族医药上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张伟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