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入墨 彩笔生辉—郝凤先写意人物画评述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2019年6月刊 编辑:梦飞 时间:2019-06-27
导读:
著名画家郝凤先 文/贾德江 郝凤先,1945年生于辽宁新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为北方画院院长、文化部专职画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一级美术师。先后在韩国、泰国、新加坡、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并进行艺术交流。200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


著名画家郝凤先
文/贾德江
郝凤先,1945年生于辽宁新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为北方画院院长、文化部专职画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一级美术师。先后在韩国、泰国、新加坡、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并进行艺术交流。200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多次获奖,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黑龙江日报》、《世界日报》、《国土资源报》、《经济日报》及《国画家》、《世界报刊》等多家报刊上有专题报道。

《照君出赛》
其中国画《八女投江——花祭》获2005“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大展”铜奖,《乡情》、《春天来了》、《苏武牧羊》、《太湖之春》、《话说长江》等作品获全国美协举办的提名展及“菜乡情”、“长江颂”、“太湖情”等展览优秀奖,《期盼》参加中国美协举办建党85周年提名展,《龙江情思》获1999年“全国建设书画大展”银奖。书法作品入选2005年中国书法协会举办的“全国正书大展”和“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收藏,国画长卷《昭君出塞》、《金陵十二钗》分别被菲律宾、泰国总统收藏。其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家辞典》。出版有《郝凤先画集》、《郝凤书画作品集》、《郝凤先写意人物画集》等。从梁楷在七百年前为中国写意人物画发展跨出创造性的一步之后,写意画逐步成为与工笔画并行发展的画种。从元代到清代,中国写意人物画从兴旺走向衰落,比较山水画、花鸟画少有生气。但到了清末,任伯年异军突起,他继承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精华,又吸收西洋绘画的某些因素,将写意人物画推向历史的高峰。
进入20世纪以来,受社会变革的推动和引进西画造型手法的影口向,写实性人物画骤然崛起,并引领着中国画的潮流。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大师们,高举“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大旗,提倡写生,反对摹古,在引进西画素描造型的同时,把写实造型融进到中国写意绘画的体系之中,给写意人物画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地推动了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画先受外来文化冲击,继而又受到复归传统思潮的影口向,在人物画领域出现了复杂的态势。就写意人物画而言,有人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口向,进行试验水墨的现代性;有人采用文人画的语言来矫正写实主义造型,追求笔墨情趣:有人从汉唐壁画中汲取营养,强化写实造型中的写意性。当然,坚持“以西润中”的“中西融合”理念和画法的,也大有人在。中国写意人物画这条河道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形成多元、多向的格局。郝凤先便是这激流中搏击的一员,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一直致力于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探索和实践。他是一位睿智的思辨者,面对各种流派和思潮涌动的纷纭复杂的现象,他没有盲目地跟风趋潮,而是认真地细致地观察与思考。作为水墨写意的人物画家,郝凤先首先看到当代中国人物画走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趋势,那就是写实造型模式过分依托素描作为造型手段,强调写实而忽视写意或对写意性和以形写神重视不够的倾向。其实质就是对造型写实的苛求而忽略了笔墨语言这个中国画特有的状物、传情的艺术技巧。水墨写意画也就失去了它之所以成其为水墨写意画的本质的东西。

《藏北春风》
灵活,借助于积墨、破墨等墨法,于浓重中见出层次、见出精神、见出韵味,画风粗犷雄劲,大有“要将狂扫换工描”的意味,有激情、有气势,给人以凝重沉厚之感。他的写意人物画奏出了笔墨的雄音,在苍莽的阳刚节奏中,有几分铿锵的正气,有几分婉约的和声。他的写意人物以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为倚重,准确地说是以梁楷泼墨大写意人物画的审美趣味和明清以来文人画的笔墨形态为支撑,又将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高度概括凝炼于他热爱生他养他的那片黑土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一扫古代文人墨客那种冷寂、悲切、荒寒的情调,而以满腔的热情去赞颂生活在这块贫瘠、慷慨又充满雄风的土地上的人们。北大荒人当今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深深地打动了画家,成为他不断挖掘的创作主题。从抗联壮士到开发北大荒的十万官兵、百万支青,从豪迈的石油工人、煤矿工人到林业采伐者,从憨稚的农家娃到美丽的朝鲜族少女,从冰天雪地捕鱼的鄂伦春夫妇到丰收后喜上眉梢的老农,画家全部作品的表现主体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以其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把握、艺术表现富有深度和力度而名重画坛。

《画荷图》

《天山之子》
其中。他的艺术创造所携带的信息,比如,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笔墨与生活、共性与个性等,都具有这个世纪的特征。正是由于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胸怀和学养,清醒地认识和处理好这些辨证的关系,他的作品才摆脱了传统的程式、僵化与套路,才彰显出《藏北秋歌》《雪域情》独具特色的艺术个性,给人以感性生动的形式魅力与视觉效果的愉悦。郝凤先在东北黑土地上生活了50多个春秋。北大荒广阔而饱经苦难的黑土地孕育了他,给了他坚韧、倔强、拼搏、豪放的品格;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淳朴、善良、勤劳的民风民情,给了他智慧、力量和创作的灵魂。他—步一个脚印地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着、追求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郝凤先在关东生活的风风雨雨中,在挫折和困难中,以拓荒者的坚韧和勇毅,寻觅表达北大荒人的精神内涵和他对黑土地种种感悟的艺术方式。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关东画派”强烈的地域色彩,浓郁的边塞诗情,意味深长的东方情韵,形成了郝凤先以北方风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的艺术特质和特有的风貌。

《藏北秋歌》

《苏武牧羊》
多年来,郝凤先从未对自己的艺术选择产生过摇摆。他循此途径,一路走来,步履坚实。他已经把自己的艺术取向定位在“物我”之间,追求意象造型和诗的意境的营构。他的创作依然是以写实手法为特征,却打破了以往拘泥于物象自然表征的藩篱,在物我合一与情景交融中强调“更无真相有真魂”,并在此中撷取诗意,转换为图式、笔墨与美感魅力。这批作品标志着画家艺术的成熟与步入新的审美境界,画家在作品中关注的不再是生活的记录,而是在对人性的赞颂和精神的指归中充分发挥写意笔墨语言的表现力。

《雪域情》

《放翁赏梅图》

《春华秋实》

《藏北春风》


《在水一方》


《总理在汶川》
责任编辑:梦飞

教育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