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行业 >

让银发旅程繁花似锦、精彩不断—访上海民政学院老年社会学讲师朱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2019年8月刊 编辑:梦飞 时间:2019-08-30
导读: 心若向往,人生处处皆景致。自然,银发暮年也不会例外。伴随着日益加快的中国老龄化进程,如何使夕阳晚照更加瑰丽多彩,使人生晚景溢满幸福、健康和快乐,成为诸多银发人群及养老家族思之、念之的共性问题。立足于宏观层面,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养老机构共同
万众一心
文/葛新坤 李小玲
       心若向往,人生处处皆景致。自然,银发暮年也不会例外。伴随着日益加快的中国老龄化进程,如何使夕阳晚照更加瑰丽多彩,使人生晚景溢满幸福、健康和快乐,成为诸多银发人群及养老家族思之、念之的共性问题。立足于宏观层面,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养老机构共同发力,以前瞻性思考、多元化措施、系统化实践探索破题良策。对此,上海民政学院老年社会学讲师朱晓云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与探索。
       进行中国养老行业发展对策这一课题研究,于朱晓云个人而言,是人生必然之选。少年时代起,他便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华师大毕业后,他又攻读了医学专业,而后又到商学院、外贸投资公司、上海民政学院任职。多年来,无论身居何职,“怀仁心、行义举、善孤老”始终是他心中坚守的初心、不变的情怀。
       在紧张的调研行程中,朱晓云接受了采访,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既现实生动,又充满希望与激情的和谐美丽画卷。
       时代之问 现实之需
       当前,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国际通用的上“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7%”这一老年化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 2017 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高达 2409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3%,其中65 周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的11.4%,意味着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显然严重超标。“ 十三五” 期间, 中国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速加深,并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转型相交织,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相伴随,与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相叠加。
       据权威部门预测, 截至 2020 年, 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而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 2900 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2025 年,60 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 亿,中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204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 直到 2055 年,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才会趋于稳态。简言之,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 世纪的一项重大基本国情,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为繁重。
       与此同时,我国的养老行业呈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上升态势迅猛。目前,我国老年人增长基数较为庞大,年均增长率高达总人口增长率的5 倍之多,使得我国较其他国家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二是城乡倒置严重。上世纪 70 年代,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城镇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加之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移居一线二线城市发展,使得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数量上升。三是高龄趋势加剧。作为老年人中最为脆弱的群体,高龄老人的病残率较高,需要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照顾。四是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比重增高。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家庭模式中更加趋于小型化,无形之中弱化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
       针对中国式养老这一宏观命题, 从政府管理层面到社会实践阶层,一直在进行创新、尝试, 开启了“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 相结合的全新探索。 但客观而言, 与迅猛发展的老龄化进程相比, 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全面调研、 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优化资源、布局谋篇、建立标准、强化功能,势在必行,志在必得。
       精选典型 深入调研为更好地破题立项, 朱晓云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这一“9073”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
       最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是家庭养老模式。中国历代崇信儒家文化,因此,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能够在家庭中,感受到“熟悉”和“自由”。伴随着现代社会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加之“421 型”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不断显现,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其次,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多种形式的正规机构养老模式,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等服务, 正逐步被老人和家庭欢迎、接受, 但整体存在标准不统一、服务不高端等实际问题。再次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与家庭养老相辅相承, 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照料和日间托老等服务, 被称作无围墙的养老院。
       在上海民政学院授课以及与长沙民政等诸多院校专家,以及北京、上海、湖南、福建等多地银发人群的接触中,朱晓云发现,许多银发人群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为国家奉献、为子女打算一辈子的退休人群正力图从琐碎家事、日常家务中解脱出来,去享受轻松、悠闲的精神生活,去弥补青年时代的诸多缺憾, 去享受自在、无忧的幸福时光。因此,机构养老已经成为这部分人群的生活时尚和心仪之选。有鉴于此,2016 年元旦,朱晓云便做出在3年内遍访100 家国内外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计划,并展开专项调研,如今已经完成。
       朱晓云聚焦的养老机构既具代表性,又具特色化,范围涵盖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诸多地区。3 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地,他都要展开针对性调研, 制订调研提纲,进行实地走访。他主动与机构管理者、中层干部、一线员工进行交谈,并深入机构内部运行层面,详细了解软件建设,观察日常细节,掌握了全面精准、完备系统的第一资料。
       通过整理归纳,朱晓云认为,当前中国的机构养老层面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迄今中国对高端养老这一概念不精准、不清晰,而且国内没有落成真正意义的高端养老机构。“养老是跨多种行业的专业部门, 真正懂老才能做好养老。” 二是业界对于养老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与老年教育相混淆,中国的养老机构急需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同时,他再次强调化零碎的、片段的、讲座式的、活动式的养老养生教育为系统化养老教育,因为不经过系统养老教育谁都不会做养老,因而养老的误区比养生的误区还大。
       优化思路   建言献策
       如何破解中国的机构养老瓶颈, 形成中国养老行业稳健而有力的支撑,朱晓云进行了深入细致思考。他认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养老机构和民间力量应该各尽所能,共同发力,多点突破,全面开花。
       需要为中国的高端养老机构正名指向。何为高端,如果单纯以资金投入、华丽外观、酒店营销为衡量标准,那么高端养老便会蒙上功利与刻板的色彩。高端养老机构以“高知、高干、高管”为主体,面临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有待创新等问题。朱晓云认为,应按照“适应需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多元供给” 的思路, 全面摆脱荒地砌墙为院、空地挖坑灌水成湖、废土成堆种树变山的普遍模式,以完善的软件、强大的硬件全方位地展示上乘的自然环境、齐全的老年设施、一流的内部管理, 更加突出医养、康养、安养功能, 使老年人尽享愉悦的精神世界、上乘的物质生活, 进而放飞自我,享受生活。
       需要为养老行业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目前,中国的养老环境复杂、良莠不齐,许多养老机构因为没有标准遵循, 导致养老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机构所供”非“市场所求”现象极为突出。基本建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成为业界普遍呼声,势在必行。朱晓云强调,养老服务标准化一定要以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前提,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关键, 体现出全方位、多层面、大规模、国际视角的鲜明特点。
       需要培养敬业精业勤业的专业队伍。随着银发群体激增、护理非独生子女就业首选等诸多客观实际,当前养老行业出现极大的人才缺口。一方面,专业院校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与储备作用,以适应养老市场需要、全面实用利于实践为目标,设置针对性课程、丰富操作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光荣”的浓厚氛围,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养老行列,实现自我价值。
       需要确立有爱心存善念的内涵导向。人类精神最高境界便是利他与自律。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形式,寺院养老正以一种至净、至善的至高境界,成为了诸多银发人群的心仪之选。朱晓云认为,作为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时刻以爱心、善念和同理心,从心理和生活两个方面,真正满足每一位老人的求生感、共生感、眷恋感、回归感,消除孤寂感、不安全感、被抛弃感,健康、幸福地度过每一天,并尽量帮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探索之路:中国的养老模式是什么?
       目前中国的养老产业模式大多借鉴的是国外养老产业的一些模式。但这些国家与我国文化理念不同、历史渊源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取向不同、地理气候不同、身体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福利不同, 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演化而成, 而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这些就注定了我国的养老模式会有阶段性不同。可以说, 在养老方面我们真正可全面学习的只有同在亚洲的日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但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养老方面的可取经验和产品工具等, 切不可照搬。
       一定要注意的是,我国 5000 年的文化历史传承,“家”文化根深蒂固。很多国外典型的养老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发展缓慢,追根溯源, 就是文化的差异。
       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日间照料、公建民营、旅居养老、以房养老、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化养老教育等,才是具有中国养老模式的探索。
       所以,如何建设有适宜中国现状的养老模式,是每个养老机构都要思考的问题。
       朱晓云简介:
       朱晓云,国际商务师,现为上海民政学院老年社会学讲师,同时担任上海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CGSC 养老养生咨询委员会成员等多项社会职务。
       他以宽广视野和深邃目光聚焦、破解养老这一时代命题,并立足于政策体系、教学研究、战略实践三个层面,另辟蹊径,从老人的角度和系统养老教育的角度展开系统的专项调研,引发了深入思考,为中国养老行业健康、科学、有序发展注入了强劲而积极的内生活力。
责任编辑:梦飞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