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国际 >

脱欧公投近3年英国何以濒临死局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2019年4月刊 编辑:特约记者 丁雨晴 白云 时间:2019-04-11
导读: 英国和欧盟的“分手大戏”将如何收场?已经没人能说得准。4 月 2 日,梅做出新决定,将再度寻求向欧盟提议延后脱欧期限。
万众一心
     
 
        “我不去首相府等特雷莎·梅出现,因为她的脱欧方案在议会通过的可能性只能是零。”几天前,来自意大利的媒体同行菲利帕带着几分嘲讽的语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英国脱欧已经走进了死局,没有人知道下一步该怎么选、如何做。”英国和欧盟的“分手大戏”将如何收场?已经没人能说得准。4月2日,梅做出新决定,将再度寻求向欧盟提议延后脱欧期限。
商定的时间一拖再拖,准备的协议连番被拒,从不断说“NO”的议会,到声音嘶哑的女首相,再到像幼儿园老师一样维持秩序的议长,英国政治的分裂和低效让人大开眼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无奈地称,连希腊神话中神秘的斯芬克斯都比英国“好懂”。公投至今已近3年,英国轰轰烈烈的脱欧大业为何走进了迷宫?分裂的执政党疲惫的英国人3月29日本是英国启动《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脱离欧盟的日子,但这天,梅政府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在议会下院第三度被否决。投票举行前,记者看到,在首相府门前,没有几家媒体愿意提前抢占有利地形,等候梅从唐宁街10号的大门里走出来。

 
        回想2016年7月13日,在人头攒动的唐宁街10号媒体区,《环球时报》记者和意大利同行菲利帕等候走马上任的新首相梅。梅在当天强调她竞逐党魁时说的话——“脱欧就是脱欧”,她一定落实选民的选择。显然,将这句口号公开说过百遍的梅错估了局势,英国朝野上下也在经历一千多个日夜后明白——脱欧不是“茶杯里的风暴”。
经过几番表决,在梅领导的保守党内部,支持政府方案的议员缓慢增多,但无法改变政界拿不出主导意见的尴尬现实。4月2日晚,梅宣布向欧盟提议延后期限的同时,还表示将与反对党工党商讨妥协方案。保守党的脱欧强硬派极为不满,认为这形同将脱欧命运交付工党。梅作出这一决定并不容易。2日的内阁会议开了7小时,会上有人(比如国防大臣威廉姆森)坚持“无协议脱欧”为选项之一,有人(如司法大臣考克斯)希望接受工党任何要求,以阻止“无协议脱欧”。

 
       会后,据说决心同工党合作的梅要求手机被收走的阁员留在房内,以便她先对外公布决定。媒体则拼凑与会者透露的只言片语,试图搞清究竟是14名还是4名阁员反对为避免无协议脱欧而延后期限。分裂的还有社会。正如《纽约时报》所称,当你问英国选民他们支持什么脱欧计划时,你会得到各种犹豫不决的答案。但当你问他们反对什么时,你将会听到强烈清晰的回应——对首相梅的脱欧协议“说不”,对无英国首相卡梅伦(右)和支持脱欧的伦敦前市长鲍里斯(左)08世界财经|协议脱欧“说不”,对希望留在欧盟的“哀叹者”“说不”,对梅及工党领袖科尔宾“说不”。与选民们一样,英国议会也反对一切。有媒体总结说,近3年过去,英国政客仍然在脱欧问题上陷入僵局,和整个英国社会一样,他们分裂为三派:希望彻底分道扬镳者、希望保持密切关系者、希望推翻脱欧决定者。很多英国人已经感到疲惫,只能用各种冷笑话来解嘲。在社交网站上,有人调侃说,“脱欧”已经是一个动词——在聚会上,你突然说要先离开,但你始终没有走;在通往伦敦滑铁卢车站的火车沿线,乘客们可以看到一家水管疏通公司的大幅广告语——“即便脱欧通不过,我们还是能够帮你疏通”。记者曾在2016年10月采访从财政部商务大臣职务上辞职的“金砖四国”概念创造者吉姆·奥尼尔,当时他对英国能否像梅说的“脱欧就是脱欧”那样痛快推进感到“完全无法预料”。“我觉得会有起起伏伏。这些事情不是在真空里发生的。

 
        看看金融市场的表现就知道,没人喜欢不确定,如果这种恐惧形成恶性循环,就有可能影响英国决策者的想法。”时隔两年多,如今是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席的奥尼尔,同样听到民间对“英国脱欧变成英国拖欧”的调侃和抱怨。他认为,僵局难以打破的关键,在于英国找不到办法来抵销一旦脱欧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毕竟英国和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做了几十年贸易。从教育、科技、劳动生产力等哪一个方面来说,都可以找到无数的例子来证明,对于脱欧这件事,英国此前真的重视不够。一千个日夜翻转的跷跷板在2016年的脱欧公投中,51.9%的选民支持脱欧,留欧派占到48%。现在支持留欧的民众为54%,支持脱欧的为46%。两年多来,民调机构一直在追踪民意的变化,虽然反对脱欧的人数缓慢上升,但其中很多人是“坏协议和无协议一样,都是糟糕选项”观点的支持者。在英国各地走访期间,记者看到了当地人的真实复杂心态。
2016年,英格兰林肯郡约70%的选民投票支持脱欧,这个比例在全国排名第一。当地人支持脱欧,主要是不希望看到工作机会被欧盟国家的移民抢走。林肯郡是英国的传统农业耕种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每到农忙时节,农场从英国各地雇工人来帮助。但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来自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工人成了农场的主角,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脱欧派承认,脱欧后的过渡期,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劳动力短缺问题无法回避,但很多人寄希望于科技力量来解决。在林肯大学一块试验田里,忙于研发农场作物收割机器人的教授弗洛姆,向记者展示了机器人的收割能力。仅十几分钟,记者眼前的机器人已经在约30平方米的农田中来回多趟。这项科技在英国受到主流媒体关注,它们报道说,这样的机器人不需要签证,一年四季也不需要带薪假期,农场主没理由拒绝它。
责任编辑:特约记者 丁雨晴 白云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