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特点和独特优势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于洪君 时间:2023-07-15
导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无论在我们党和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无论在我们党和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纵观历史与现实,对比中国与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任何国家都不具有的本质特点和独特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自觉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另一本质区别和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各族人民日前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有共享共治的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实行集中统一而又坚强正确的领导,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现代化,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升华。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和英明领导人,无不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亦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实现执政能力现代化这一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
2012年十八大召开后,作为新任总书记的习近平首先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重申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同时强调党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明确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问题,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大后,党的领导全面加强,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总而言之,党通过自我革命,亦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自己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
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多领域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与执政党执政能力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还有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就是要使各级政权机关、各类管理组织和社会自治机构,都能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管理优势和社会治理优势。
总而言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切实提高各级政权机关和各类管理机构组织社会生活、维护公共秩序、服务民众需要、规范公民行为、化解各类风险、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通过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党的国家机构,实现诸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实现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并举,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也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权利。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有别于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巨大优势所在。
在这种高度自觉的现代化意识、现代化理念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是始终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精心部署、路径清晰、有序推进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审时度势,做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先是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包括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具体目标;而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科学而缜密的战略安排和总体布局,是所有无政府主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
二、全民族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种群众多、文化多元并且历史悠久的命运。在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因而薪火永传的漫长岁月中,创立了博大精深、绵延至今的独特文明。进入近现代历史发展阶段以来,由于内忧外患彼此叠加,中华民族一度苦难深重。但是,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国防等各领域跟上时代步伐,赶超世界潮流,实现现代化发展,始终是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一致夙愿和共同追求。从清朝末年开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到发动戊戌变法的维新派人士康有为;从开创“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实业家张謇,再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都是要改造旧中国、建设新社会,实现全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只是由于缺少坚强而统一的领导力量,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神圣夙愿始终无法实现。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代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于建国前夕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自那时起,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
新中国建立后,中华民族实现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第一伟大梦想。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始通过民主改革和经济重建,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便超了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收入1953年超过了旧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借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同时积极借助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技术援助,编制并实施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期。
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大,首次提出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渴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渴望早日实现国强民富伟大理想的共同意志和迫切愿望。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但总体上说,进入60年代中期,新中国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已初步建成。全国人民共同开展新一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我国政府提出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任务和新目标。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国现代化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相互统一的问题。毛泽东所提出的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思想,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初期阶段发挥了极为宝贵的政治引领作用。尽管西方国家顽固坚持对华封锁政策,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遭遇许多困难和阻碍,锲而不舍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现代化发展目标,始终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和努力。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召开时,到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计划,再次提上中国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议事日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牢牢把握时代主题,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开启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新形式、新形态、新路径的新一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热潮。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1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一往无前,凯歌行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历史将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种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突出特点在于,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并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种现代化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那种因资本疯狂逐利而引发的现代化,结果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
三、与世界同行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和中国社会制度的和平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013年习近平以国家元首身份出访俄罗斯时,首次阐述了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理念。推动构建人类会去共同体,从此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孜孜以求的主要任务和崇高目标。习近平对世界发展大势、人类前途命运、国际力量对比、世界秩序与国际关系的观察与思考。他所提出的新发展观、新合作观、新安全观、新责任观、新文明观,集中反映了即将开启的新一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性质,反映了致力于现代化建议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的不二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和平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永续长存的创新性、开放性与包容性。这种创新性既表现为思想理论创新、道路制度创新,同时也表现为治理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这种开放性,将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通过持续不已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中华民族将吸纳和兼收各国人民创造的所有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国家积累的科技进步成果。中国对外合作,将是无所不包的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持续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践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互利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倡导和奉行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共同负责共同担当原则,在完善和改善全球治理过程中得到广泛响应。中国提出的各种建议和主张,诸如数字经济发展倡议、网络安全合作倡议、应对气候变化倡议、集体卫生安全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负责意识和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代中国,就是要在领导全民族现代化的征程中,主动顺应时代变革大潮,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以既为自身谋发展又为人类谋大同的伟大实践,促使人类文明互鉴走向更高阶段!
当今时代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华民族处于近代历史以来最好发展时期,世界则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国际社会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相互叠加,愈加深重;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破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面对这一极端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开展反霸斗争,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持续拓展发展与安全利益,不断为建立公正合理持久稳定的国际新秩序贡献中国力量。
目前,中国党和政府正在尽一切努力,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可以预见,无论未来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一如既往,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并顺利发展,将为整个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无比宝贵的新选择,做出史无前例的新贡献。(作者:于洪君 发文:邱玉兰)
责任编辑:于洪君

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