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广东东莞常平镇金美村--稳固党建基石 推动创新发展 促进经济复苏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纪亚珂 时间:2023-05-18
导读: 广东东莞常平镇金美村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稳固党建引领基石,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复苏发展纪实。
万众一心
       金美村位于常平镇西南部,紧靠镇中心,与镇区仅一河之隔,全村面积4.5平方公里,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5人;下辖11个经济合作社,户籍人口3000人,常住人口约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金美村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积极发展经济,在历届干部的努力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村、组、民营三个轮子一齐转的经济格局。
       近年来,金美村积极响应上级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号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进一批著名的高新企业,着重打造建材、汽车销售服务商贸圈,五金小商品、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先后建成了华美乐建材超市、康大建材城、金美莱建材超市、广州本田汽车销售服务店、合禾丰田汽车销售服务店、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服务店等。目前引进了鹏瑞集团作为我村工业园片区、旧村改造片区、源兴小商品批发市场片区三个改造项目的前期服务商,进一步推动金美村城市更新步伐。
       金美村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年来,紧密围绕镇“一城两站三区四特色产业”建设和谐新城的发展思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全村的文化软、硬件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提升,村民们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紧抓
基层管理创新着力点,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金美村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基层创新管理为着力点,创新推行“托管式”服务管理模式,并以此为蓝本样板,选取了金美围内西巷瓦房、金美围内中(南)巷瓦房、金美大园路(上高园路)瓦房等另外3个区域结合实际铺开试点工作。
       (一)搭建一个平台。在镇委镇政府“大政法”工作格局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融合共治”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打造“党委领导、公安搭台、部门协同、社区主责、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平房、瓦房类出租屋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以村为管理责任主体,公安机关履行日常监管责任,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具体工作人员按照职责协助配合村委会开展工作,推动管理服务责任回归村社区“本位”、部门主体履责“不缺位”。一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把平房、瓦房出租屋“托管式”管理模式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工程和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村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最大限度避免资源碎片化、零散化,构建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平房、瓦房类出租屋管理模式;二是突出“跳出公安看社区,跳出警务抓治理”工作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定量评议,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整合政法、公安、消防、城管执法等10个部门资源,推行平房、瓦房类出租屋“托管式”管理试点,借势推动村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人口信息采集、出租屋管理、人居环境治理、平安文化宣传等工作举措;三是以平房、瓦房类出租屋“托管式”管理试点区域为主阵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总要求,结合部门主责业务,深度参与特色亮点创建,赢取群众口碑,形成部门协同、百花齐放的局面。四是由村党委组织实施,强化“党建引领”理念,发挥党员房东的带头作用,以实在红利调动非党员房东的积极性,推动平房、瓦房类出租屋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二)强化五大支撑。一是用活政策融合支撑。以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为统领,村居微治理、背街小巷创文建设为抓手,把流动人口结构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城镇综合环境整治、消防安全等工作有效统筹融入平房、瓦房类出租屋“托管式”管理模式;二是做实专职队伍支撑。建立平房、瓦房类出租屋“托管式”管理办公室,由社区警务人员、村工作人员、网格员等组建专职管理队伍(3人小组),通过搭建层级清晰、职责明确的管理组织架构,开展网络化管理,有效解决“无人管、无力管”问题;三是规范管理制度支撑。制定《常平镇金美村平房瓦房类出租屋管理试点方案》,按照建设任务分解清单推进工作,制定社区(村)主体责任清单、职能部门协助责任清单,明确基层治理“到底到边”工作导向;同时,细化队伍管理、业务培训、日常巡查、工作职责、隐患排查化解、绩效考核等六项制度并同步上墙;四是多维科技安防支撑。通过前期对住户开展了实地走访,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综合考量群众出行便捷需求和消防救援实际情况,对试点区域非必要出入口采取物理围蔽,规范人员出入线路,同时,在主要出入路段和重点部位加装双向“慧眼”视频进行科技辅助包围,实现对区域出入口全天24小时、无死角地实时监测,有效破解该区域出入口复杂混乱带来的动态人流管控滞后、不精准的难题,提升了区域人员动态管理精度和治安防范能力、震慑力;五是多元文化融合支撑。在文化上充分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乡村振兴、卫生健康与反诈、消防、交通安全等平安文化有机融合,通过彩绘、平面宣传栏等形式打造特色文化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添新农村特色、增强吸引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形成三个闭环。一是信息采集动态管理闭环。结合“五大要素”专项摸排管控行动,通过前期集中统一清查,后期专职管理员每周核查更新,运用“二标四实”“莞e申报”与核酸采样数据进行碰撞筛查未录重点人员,把平房、瓦房类出租屋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实现基本信息采集,确保不漏“一房、一户、一人”;二是人员精准管控闭环,通过警务大数据系统,依托出租屋的“三防”建设、治安状况和租住人员的职业、身份、暂住时间和社会背景等情况,对平房瓦房类出租屋与居住人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对有违法犯罪前科、精神障碍疾病等重点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全面落实“一人一方案、一事一措施”。其次是视频分析精准管控,4个试点共围蔽路口12个,新装“双向慧眼”82路,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再次是法治宣教动态管控,对排查出来的重点人员,通过定期每月座谈会法律宣讲、每周送法上门等形式加强普法宣传;三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闭环,充分发挥网格员(专职管理员)在网格区域内的“触角”作用,以入户走访为契机,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紧盯婚姻家庭、邻里、债务等易发多发的矛盾纠纷,及时收集治安问题、刑事案件、消防安全等各类隐患信息。同时,积极整合利用双向“慧眼”、村级治安监控等公共安全监控资源,对管辖片区实行全天候全覆盖无障碍巡查,努力做到矛盾发现得早、问题处置得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金美村积极响应上级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号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进一批著名的高新企业,进一步推动村更新步伐。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基层党员干部等力量,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织密基层治理网,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平安东莞建设迈上新台阶。



完善文化设施,营造学习氛围,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金美村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紧密围绕镇“一城两站三区四特色产业”建设和谐新城的发展思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全村的文化软、硬件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金美村先后在2005年、2009年被市评为文化建设先进村、文化建设标兵村。
       村委会非常重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投入文化建设的经费按需要逐步增长。建有金美公园、金兴公园,内设老人活动中心、标准灯光篮球场、健身路径、宣传长廊、小广场、表演舞台等,成为村民及新莞人的文娱活动场地。建有现代化幼儿园、学校;独立图书馆,同时与常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实现了电脑信息化联网,成为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村委、学校、企业等单位每年举办有关文化、健康教育、计生、卫生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在很大程度上掌握本辖区的群众健康状况,同时使村民自觉学习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向周围的亲人和朋友相互宣传。金美图书馆充分地考虑外来员工和村民的需要,提供了充足的开放时间,举办“文学园地”等读者活动。
       金美村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勤奋学习的社会风气,积极参加市、镇区举办的“书香之家”、“学习之星”评选活动或知识竞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每年举办全村(社区)性的比赛、展览、演出等文体活动,积极挖掘群众基础的文化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金美村在发展经济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把村的文化事业建设迈向一个新台阶,为推动常平镇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金美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委班子密切配合,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紧紧围绕常平镇全面打造高品质的东莞东部中心、东莞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奋力推动金美村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纪亚珂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