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赞!桥头作为东深供水源头亮相央视!

来源:桥头融媒 编辑:综合央视网、东莞日报 时间:2025-07-02
导读: 桥头又又又上央视啦! 6月30日, 央视CCTV1《焦点访谈》栏目 播出《东江水长润紫荆》。 东莞桥头镇作为东深供水工程源头地 亮相央视! 桥头本地第一批建设者莫康平接受采访。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纪念日。 今年也是东深供水工程建成60周年。 东江
万众一心
桥头又又又上央视啦!
6月30日,
央视CCTV1《焦点访谈》栏目
播出《东江水长润紫荆》。
东莞桥头镇作为东深供水工程源头地
亮相央视!
桥头本地第一批建设者莫康平接受采访。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纪念日。
今年也是东深供水工程建成60周年。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国家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工程途经东莞、深圳,把珠江水系的东江水输送至香港,可以说是供港的生命水线。60年间,这条生命水线一直持续保障着香港、深圳以及沿线2400多万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于60年前。工程北起广东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改造后全长68公里,保障着香港、深圳及沿线2400多万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
东莞市桥头镇,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起点,始终肩负着“源头担当”,见证了工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60年前的香港,用水是另外一番景象。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个小时,数百万人生活陷于困境。
香港同胞面临困境,危急时刻,中央果断决策,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以济香港之困。线路计划从广东东莞桥头镇取东江水引到香港,当时项目设计供水能力6800万立方米。在当年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挑战巨大。
▲资料图片
为了尽快建好工程,国家动员15个省市50多家工厂,配合项目建设,赶制机电设备,同时号召珠三角地区包括农民、学生在内的上万名建设者投身施工。装备工具落后,他们就用人工开挖、肩挑背扛的方式,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筑堤坝。
▲首期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莫康平
今年80岁的莫康平是第一批建设者之一,当时他在抽水站工地负责土方丈量。靠着双手、扁担和锄头做工具,他们喊出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
依靠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工程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17座大型闸门,贯通83公里河渠管道,逐级提升东江水,一路“倒流”入香港。
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深情厚谊的东江水,越山而来、奔腾入港,从此结束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不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6800万方的年供水规模逐渐不能满足香港发展需求,于是东深供水工程开始逐步扩建。
经过了几次扩建和改造后,如今东深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从6800万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给香港实际年供水量从最初的4100万立方米增加到8.2亿立方米,增长了20倍。
 
桥头三代取水点见证变迁
 
东莞市桥头镇是东深供水工程的起点,是源头,也是整个工程的东江取水之处。在不同时期,桥头镇有3个取水点,它们如同历史的坐标,见证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发展变迁。
1965年,桥头抽水站旧址,是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工程,于1965年投入使用,现已停用,由广东粤港公司管理。抽水站进行了原址原状保护,还保存着当时的机器设备、泵机、堤坝、文件等,完整体现了上世纪60年代东深供水工程首期抽水站的原貌。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建设岁月。
1991年,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为东深供水工程首级抽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第二期和第三期,其中第三期建成于1991年,现已不再使用,机器设备已经撤场,其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在东江抽水站附近,还保存着1994年广东省水利电力厅立的题为“东深之源”的碑记,记载着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
广东粤港公司于2006年将邵岗头东江抽水站土地和资产移交东莞市政府,现属市运河治理中心管理。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东江抽水站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东莞市政府公布为市不可移动文物。它见证了东深供水工程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跨越。
1998年,改造后的东深供水工程的东江取水点设在太园泵站,与东江抽水站旧址相隔不远。如今的太园泵站,是一座现代化的水利设施,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承担着为东深供水工程取水的重任。它代表着东深供水工程的现在与未来,展现着中国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要保障供水的“量”,更要保障供水的“质”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不仅要保障供水的“量”,更要保障供水的“质”。为了守护好这一湾清水,东莞桥头以及整个东江流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桥头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入驻,加强对石马河等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同时,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

 
东深供水工程的时代价值
 
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该工程也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经历过改造,我们早年参与建设的工程很多已经不再使用了,但这份‘东深供水精神’留了下来。”严振瑞作为2021年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代表,他这样说道。东深供水精神,是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是艰苦奋斗、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
在新时代,东深供水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激励着广东水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广东水利建设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水利工作者。同时,它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生态环境,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东深供水工程通水六十载,它不仅是一座跨越山川的物理丰碑,更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东莞市桥头镇,作为工程的源头,将继续肩负起守护水源的重任,传承和弘扬东深供水精神,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另外,今年4月,由中国香港女主持人陈贝儿主持的《东江水供港60周年特约:寻源之路》在翡翠台播出。莫康平接受陈贝儿采访,讲述了那些年他与东深供水工程的故事。
 
今年以来,为推动东深供水建成供水6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赋能桥头镇“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桥头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包括唱响一首歌——《东江水,向南流》、开展东深供水精神的宣传宣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东深供水工程主题读书会等,大力弘扬“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东深精神,深入挖掘和展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中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提振全镇上下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责任编辑:综合央视网、东莞日报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