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文化 >

瑞丽江,杨非心灵中的情感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夏阳 时间:2023-07-24
导读: 1954年,解放军昆明军区文工团文艺创作员杨非,赴云南省德宏州瑞丽体验生活,作词作曲创作了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万众一心
       1954年,解放军昆明军区文工团文艺创作员杨非,赴云南省德宏州瑞丽体验生活,作词作曲创作了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首产生于在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歌,在六十余年的岁月长河中,人们深情传唱,广为流传,唱响了美丽中国的大地,始终美丽着人们的心灵。《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列入了小学音乐教案。荣获“最美城市音乐名片优秀歌曲奖”。入选《五四以来百首爱国主义歌曲》,被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
       杨非,因为创作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阿细山歌》《背起背箩上山来》《边疆牧歌》《舂新米》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被音乐界认定为“一位旋律大师”“彩云之南的杰出歌者”。而杨非的音乐作品,被称为“开在边陲深山陡崖的野花。”
 
  01
  1954年,年仅27岁的解放军文艺创作员杨非,创作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在几十年岁月的河中,唱响天下,始终经久不衰。成为了流淌在杨非心中的歌,成为杨非一生牵挂的情感。
年轻时的杨非
  02
  1954年5月,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
  杨非背起背包,挎上军用书包,与同行体验生活的战友,在团长李振国带领下,蹬上军车,长途跋涉,千里挺进德宏。
  进驻的部队,执行民族政策。从熟悉的军事斗争,转入学习民族工作。依靠当地民族群众,清特剿匪,建立民主政权,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例。杨非在创作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深情描述的:“民兵扛起了刀枪,到处是我们联防的岗哨,那解放军大哥也守卫着边防。”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景象。
  边境火热的斗争,产生了反映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话剧《遥远的勐垅沙》,及后来由之改编的电影《勐垅沙》,就是这一时期有影响力的作品。
  这一时期,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在京举行。会演遴选优秀作品,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杨非所在的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采访创作的话剧《遥远的勐垅沙》,在全军会演中脱颖而出。话剧以瑞丽边防部队民族工作队长杨庆所的事迹为素材创作而成,后交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勐垅沙》。
  这一时期,中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更多的,反映人民情怀的优秀作品。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决定,围绕德宏边防部队的事迹,由歌舞团团长李振国带队,赴德宏体验生活,杨非踊跃报名参加活动。
  杨非,1927年生于江西省南康市大坪乡。1949年,南昌大学刚毕业的杨非,在城门关口,目睹了解放南昌的大军入城。长龙一样的队伍,军纪严明。满城百姓,尽展喜颜,摇动手里的小旗热烈欢迎解放大军的场面,激发了杨非对这支人民军队的由衷好感。
  03
  同年,杨非踊跃报名参军,分在后勤部门。部队行军中,杨非作为宣传队员,一路喊着号子,尽情为战友加油鼓劲。杨非参军前,就学会了多种乐器,吹拉弹唱自如。才华很快被部队发现,先调入二野四兵团军政大队,任乐器长。后任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演奏员、创作员。
  浓眉大眼的杨非,投戎不久,还存了些读书人的稚气。但意气风发,年轻的眼里,灵动,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身着军装,军帽上的五星帽徽和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使杨非展示了英武之气。
  事实上,此时的杨非,在云南部队甚至全军,都小有名气,已经崭露头角。1953年,他创作的《阿细山歌》,在全军文艺汇演中获奖,引起震动。 
  杨非和战友们乘坐军车,从昆明启程,经楚雄,大理,保山,在险峻狭窄的山路上,奔波了四天四夜,才到了芒市。
  简短休整后,车队再出发。从芒市过来,全是土路,路面厚厚的尘。汽车碾过,黄雾荡起,漫天蔽日,使车上的杨非和战友,全身积了厚厚尘土,只见两只咕噜噜转的眼。
  烈日下,战士们的汗水,把每一个人,都涂成迷彩的花脸。人们相互指点着,笑声洒满一路。
  经过几小时颠簸,过了畹町,在高高的山岗,整个瑞丽坝子,便一览无余展露在了眼前。
  04
  第一次见到瑞丽,杨非和他的战友,就被迎面而来,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美丽震撼了。
  从军车所处的山峦,俯瞰眺望,原始植被高大茂密。千百年之木丛生,高高地露出粗壮的臂。各种树木,或满身是花,或坠了一树的果,相互间杂融合,编织成绵延万里原始森林。
  阳光下,整个森林的千树万叶,随风闪动着油绿光芒。森林之上,湛蓝的碧空,万里无云,见不着一丝杂质。森林绿海中,傣族人的竹楼茅寮,在山脚的雾气里,隐隐撩动。密密的竹海里,金色的佛寺佛塔,只露了金的顶,烁着耀眼光芒。似乎可以听见,塔尖顶处,风击金铃传来的佛音。车前的山坡,满山绽放的山杜鹃和不知名的野花,在风的歌中舞着。
  杨非生长于江西。参军后,随部队南下来到昆明。见过的,都是城市之景。进入德宏,来到瑞丽,让杨非第一次看到,这个原始森林的秘境,蕴含了中原文化,又融合了东南亚上座部佛教文化之地所绽放的魅力,使杨非感觉到仙境般的美丽,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异域风情,强烈冲击着杨非的视觉和神经。使他激情迸发,产生了无法抑制的冲动。
  后来,杨非和很多人,谈起第一次见到瑞丽神奇美丽的感受,一次次将瑞丽喻为“世外桃源”。杨非的夫人蒋秀姑,曾谈到杨非常动情地跟她说的一句话:“瑞丽,真的太美了,那里就是仙境,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瑞丽的风光秀丽,景色优美,成为杨非创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基石。
  军车经过一阵盘旋,绕下山坡,到了瑞丽江。
  这是杨非第一次见到瑞丽江。
  初见瑞丽江,杨非就被瑞丽江的美,深深迷恋了。满山遍野的绿中,竟会生得这么一条河。如生长在宁静山野的纯情少女,带着一种野气,含了些羞涩。从千山万壑的天边,款款而来。在万丛绿树茵草纵容呵护下,一路流淌着歌,蜿蜒前行,成为人间天河。
  瑞丽江铁索吊桥,始建于1962年。之前,人和车过江,都必须依靠轮船或竹排。当车来到江边,进行换船时,战士们纵下汽车,扑打灰尘,然后扑向江边。
  杨非跃上搅着旋涡,凸在江面的鹅卵石。撩起水,拂洗满头满脸的尘。然后手捧,尽汲江水,口中立时有了纯净山泉的甘甜。杨非观赏着,江水泛波,江渚沙洲,大片芦苇成荡,吐着绿中带黄的花,与水波溢香起舞。白鹭成群,或群起群落,或探首芦荡。风来鹭现,风去鹭没
  潺潺流水声中,有着深厚乐理,对音律敏感的杨非,似乎听出了江水旋律,听懂了江的语言。杨非迷恋的心,一下子隐约有知,瑞丽江,这条瑞丽的母亲河,与他要创作的民族文化艺术,存着渊源。自己与这条美丽的江,会产生一种联系。
  直到战友们大声吆喝,杨非才从忘情中,转身跳上竹筏。
  05
  在杨非的记忆中,瑞丽是美丽的。而瑞丽美,首先是瑞丽江美。因为瑞丽江千百年的孕育,才产生了人杰地灵,富饶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瑞丽。
  瑞丽江,源于高黎贡山分水岭,在瑞丽境内长53公里。为中国西南边境重要河流,属伊洛瓦底江水系,为热带常流河。灌溉着中缅两国上万公顷葱茏之地,哺育上百万中缅边民。沿江流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68%。
  在岁月的河中,曾有很多的人,用充满深情的笔,极尽描述了瑞丽江的秀丽多情与婀娜多姿。
  世间的美,处处相同;世间的美,处处不同。除了与许多江流相似的美,瑞丽江,又具有自己极个性的美丽。在不同江段,不同季节,展现着不同风姿风采。
  在瑞丽江上段,河流一路汇集涓涓细流。在崇山峻岭的绿中,流淌着,诉说着从远方而来的娓娓故事。
  到了中段,瑞丽江走进高山绝壁。瑞丽江中段,体现了力拔山兮的雄伟。
  山的腰部之上,是绿得渗油的原始森林,千载百年之木,满山尽生。峦脚处,伴着江流,两岸喀斯特地貌形成熔岩立壁。经过千万年风吹日蚀,尽展峻峭,呈现千形百态,千奇百怪之景。
  而江岸绝壁处,一路矗立了许多榕树。在南传佛教中,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属于榕树的菩提树下。榕树就有了“神树”之冠,被人顶礼膜拜。加之其伟岸的身躯,总是遮天蔽日,独木成林,使榕树奠定了“王”的尊位。极强的生命力,使榕树不仅将须,探着扎进了岩石的每一处缝隙。与岩石长合成一体,而且将气根,从几米、几十米的高处,不懈下垂,一直探入江中,尽情吮着江水的甘甜。
  进入江之下段,突然开阔。江面平缓,令人神怡。两岸或蒹葭萋萋,或秀竹依依,掩映着干栏式的傣家竹楼。《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正是这一江段的风情。
  成群的野鸭、白鹭和各类水鸟,鸣着唱着,欢逐水波。域无天敌,气候优越,生物资源丰足,这里成了鸟兽们的 “美丽的地方”,世代栖息繁衍。
  下段江面宽阔,数十里可荡船摆渡,不时可见中缅的木船竹筏上,傣族卜少(少女)、咩巴(大妈),身着艳丽的傣族筒裙。而傣族男子,常袒露上身,玄色的纹身,或龙或虎,展示了傣族男子强健的身躯。筏船去处,搅起满江银辉。
  瑞丽江的奇特,还在于体现雾江、霞江和胞波之江变幻的风情。
  瑞丽江,傣语称为南卯江,意即雾气蒙蒙之江。瑞丽江的雾,或弥漫遮天,如入仙境。淡时,又如披着柔纱的少女。进入冬季,从夜到第二天的午,常常浓雾锁江,整个流域,消失在神秘的雾海。而弥漫的雾中,渡船依然,有桨声从雾幔传来,不见其人,只闻欢声笑语。
  瑞丽江的霞,艳而鲜明。朝霞如金,晚霞似火。朝霞,让河流徜徉在金色岁月里。晚霞,如火烧的云,变幻着,一遍遍将整个瑞丽江河谷烧得通红。河流的人民,在霞的变幻中,品味着河流生活的幸福。
  作为国际河流,瑞丽江展示了中缅两国风情。
  瑞丽江在瑞丽弄岛流入缅境,从缅甸伊尼瓦流入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是缅甸母亲河,是缅甸最长的河流,从南北贯穿缅甸全境,养育着缅甸这个佛教的国度。居身上游的瑞丽江,千百年来,与缅甸,甚至是东南亚国家,通过江流,传递着“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的胞波情谊。瑞丽江下游,流露了中缅两国无尽的风情。
  瑞丽江的风情,在于瑞丽江的包容。南亚东南亚的文明文化,以及各种动物植物资源,源源趋向这条河流。这种不同地域的美丽不断融合,绽放了奇异而独具色彩的美丽。杨非第一次见到瑞丽江,就被这种美丽陶醉,正是因为这种融合产生的魅力。
  但是,无论瑞丽江如何风情变幻,瑞丽江独具魅力的个性是:“在尽绿中欢快流淌”,呈现出了一种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绿水青山”。
  06
  当杨非身着解放军军装,背着背包,啃着干粮。路上渴了,就摘吃沿途野生的“火把果”。走进了一家又一家傣族老乡家里。
  刚刚历经和平解放不久的瑞丽傣族人民,看到了解放军真心诚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傣族群众与解放军和工作队,产生了亲人一样的情感。杨非每进一家,傣族人都会端来竹篾箩,摆上芭蕉。在碗里,倒上散着浓香气的糯米酒。
  杨非接过傣族爹弄(大爹)递来的烟袋,拙笨卷着烟丝。将烟丝,裹成小广播一样。百姓自己种晒的烟丝,力很大。每吸一口,杨非都会倒呛几口。吸进肺里的烟,全部又喷了出来。杨非呛着烟,不时和敬酒的老乡碰着碗,另一只手,却在本子不停记着。创作本子上,密密麻麻全是心得。
  傣族老乡给杨非讲傣族的歌,教他演唱傣族民歌和叙事长诗。即兴时,起身给杨非比划孔雀舞动作。尽情时,又取出挂在竹笆的橡胶鼓,挥拳尽情敲打,随鼓起舞。村里的老乡,听见鼓声,纷纷而聚,围坐而饮,其乐融融。
  这种深入生活,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傣族民间艺术的杨非,很快进入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
  三个月的生活,让杨非对傣族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和那种亲如弟兄的团结,有了深刻认识,定格了杨非心目中的傣族人形象。铸就了杨非后来的一生中,与瑞丽再也无法割舍的情感。
  “瑞丽人太好了,太淳朴善良了。”
  在后来的多年,杨非曾无数次对别人感慨。每次说过,眼中都有泪光。
  当杨非在沿江的傣族村寨,走村入寨时,杨非一次次被听得见或听不见的江水声吸引,在入寨出村途中,一次次不觉地趋向江边。
  在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的时候,杨非伫立沙滩。在朝霞初露时,踏进江心绿洲。踩着满是露水的江岸芦草,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沿江,每次走很长很长的路。杨非一路找寻着,倾听江水语言,理解江水情怀,一直想通过感受潺潺的江水,找寻栖息两岸的傣族人民,与江水心灵相融的密码。
  出身书香门第,使杨非从小受到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音乐熏陶。青少年时,杨非读了很多中外文学名著,接受传统音乐启蒙教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南昌大学的勤奋学习,参军入伍后,又步入解放军军政大学深造,使他对文化和艺术创作,有了独到的理解认识。
  07
  杨非深知,人类文明,总是与河流息息相关。
  人类文明,源于河流。河流源远,孕育了人类向江河聚集,又不断地向上游或下游迁徙拓展,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文明圈。
  观傣族文明,除了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沃土,还体现了中原黄河文明与印度恒河文明影响。如傣族的文字字母,正是佛经传播,源于印度巴利文字母。而傣族以之为伴的澜沧江和瑞丽江,对两岸的傣族文明,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
  傣族,被作为“水之民族”。千百年来,从傣族的迁徙到形成,水就成为了“傣族的灵魂”。影响着傣族生存繁衍,影响着傣族文化艺术和民族的个性人格。
  采风的三个月中,杨非一直虚心求教,向傣族老乡学习傣歌和音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旋律优美,回荡大江南北,都能引起共鸣。其音律,采撷了德宏傣族地区六音调的民间山歌调。这些山歌,流行于德宏的遮放、轩岗和瑞丽等地。这些山歌的产生,都是在河边水畔,傣族人在劳动、生活和爱情时创作的。旋律中,融合了水的元素。杨非在创作中关注的孔雀舞,与水有密切联系。孔雀舞中,有孔雀在水中浴羽和欢爱。没有水,孔雀舞就是干涩的,没有一点点灵气。
  而杨非一生敬和爱的傣族人,其性格的养成,个性与情怀,都深受河流影响。
  瑞丽江面宽阔平缓,娓娓流淌,体现了宽厚宁静。瑞丽江的性情,使江岸傣族人民,世代安逸闲适。铸就了与世无争的胸怀,形成了世人公认的宽厚善良的傣族品质。在瑞丽的发展中,许多外来打工和创业的人,都极喜欢瑞丽这片土地。称之为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更好,则是生活在瑞丽江岸的瑞丽人淳朴善良,始终以含着笑容的目光,迎接外来的朋友。
  08
  杨非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激情的迸发,产生于瑞丽江那弯弯的江水。
  三个月的体验生活,使杨非像吸足了水的海绵。
  当杨非一遍遍翻阅那记了满满的本子,杨非的整个创作,已经呼之欲出。
  杨非步行,蹬上瑞丽勐秀山部队营房,伫立山顶。身边,是一棵高大俊朗,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杨非放眼远去,眼前千山万壑,层峦叠嶂,雾气流淌。杨非突然发现,山下流淌着一条弯弯的江水,蜿蜒迂回。在阳光下,像银色的链子,闪烁着粼粼光芒。
  翠绿的山中,这条缓缓流淌的瑞丽江水,把杨非几个月体验生活积淀的情感,带到了空前高度。江水碧波荡漾产生激情火花,一下子点燃了杨非一身的情愫。杨非手忙脚乱,赶紧展开本子,一气呵成,写出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词的草稿。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地勐秀山。杨非题词
  当杨非体验生活,创作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那弯弯的江水,以及流淌的旋律,流进了杨非的记忆,成为杨非一生的情感,直到那颗充满思念的心脏停止。
  09
       从创作歌曲,到2007年杨非过世,其间五十余年的时光,杨非始终关注瑞丽,关注着瑞丽江。
  杨非的妻子蒋秀姑,多次谈到杨非的电视现象:杨非喜欢翻看德宏电视台频道,当荧屏出现瑞丽和瑞丽江画面时,杨非总是抖动着秀姑的手:“你看、你看,瑞丽!”
  “你快看,瑞丽呀!” 
  满头银发的杨非,那种神情,完全像顽皮的孩童。
  画面离去,杨非陷入无声,已见苍然的眼角,盈着泪水,折射着荧屏跳动的光芒。
  1996年4月,杨非宣布并发表声明,把创作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献给瑞丽各族人民,杨非被聘为“瑞丽市荣誉市民”。杨非与瑞丽情感联系的桥,再次搭建起。一直像火山,埋在杨非心底那种炽烈的念,又一次迸发出来。
  每年,瑞丽的很多地方官员、老友,以及那些傣族景颇族老乡,每次赴昆开会办事,都会安些时间,到昆明军区干休所杨非的家,看望杨非。杨非将之称为“家里来人了”。 
  每次瑞丽人来,杨非都异常高兴。不像一位早已声名远扬的艺术家,倒像一个孩子,一直拉着来人的手,总有问不完的话:“瑞丽发展怎么样了?”“瑞丽江还是碧波荡漾吗?”
  “瑞丽江还是碧波荡漾吗?”这是杨非问得最多的话。
  杨非的这种牵念,是在人类社会前行中,在生态遭受着影响背景下,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瑞丽,那种美丽是否会失去的忧心和追问。
  10
  这是一个让人揪心的追问。
  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塑造了香格里拉。傣族的许多神话中,都描写了傣族先民,向往神奇美丽的地方—“梦巴拉纳西”。许多人认为,“梦巴拉纳西”产生于瑞丽这个傣族文明的发祥地。
  事实上,香格里拉、梦巴拉纳西都是作家笔下的仙境,都是已经消失了的美丽。在岁月的长河中,瑞丽,这个真实存在于人间的美丽地方,会不会因为过度开发而消失,这是杨非一直忧心的。
  所幸的是,在岁月的沧桑里,瑞丽江,还是顽强地保持了那种曾经的,独具风格的美。而这种常绿之美的存续,得益于天赐人护。
  天赐,是上天予以瑞丽江流域的恩赐。
  瑞丽江流域呈亚热带雨林气候。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土壤肥力高。这些得天独厚,为瑞丽江流域滋润和绿色生长,赐予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而人护,则是傣族人千百年来,对水对林深厚情感的见证。这种情感,使傣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爱护自己的女儿一样。去守林护水,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放弃。
  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还是傣族人精神的灵魂。
  11
  傣族文化的长卷里,可以看到许多“泡沫跟着波浪飘,傣族跟着流水走”“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 等等与水关联的谚语。
  每一个傣族生命降临,人们会用圣洁之水,为之浴身,祈福一生平安强健。在时间长河中,每天或入江河,或立于井旁,裹着笼基或筒裙的傣族男女老少,将一桶桶净水,高举过头。从首,将自身一遍遍浇得透湿。通过水浴,除汗祛渍,并从水中寻求吉祥幸福。
  傣族人的节庆很多。最盛大隆重的,是泼水节。傣族人将泼水节选于农作始日,定为傣历新年。节庆时,傣族人会将具有灵性的圣水,为佛寺佛塔的佛像和高僧浴佛,祈求吉祥,五谷丰登。并将已经浸泡过芳花香叶的清水,从轻撒到相互狂泼。泼水节后,傣族人全身心地投入农耕细作,创造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傣族泼水节
  当代作家苏童说过:“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 被称为“水的民族”的傣族,其心灵无疑是湿润的。
  守林护水,成为祖辈之训和规矩,违者定遭举寨伐之。
  傣族人在迁徙前行的路上,理解了山林和水源的关系:“只有覆盖茂密森林的山涧,才会发育出溪水河流。”“有森林,才会有水源。”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森林,才能更好地维系水源。
  查阅傣族理水资料,在漫长岁月里,傣族人的很多村落,都曾设专职水管员。管理水利,分派农田灌溉。傣族人探索了一整套管水,用水,护水的措施经验。这些水利思想,成为傣族文明的奇葩。从一个角度,纯朴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探索。
  正是对水的爱,瑞丽江流域的傣族千百年来对水相护,使瑞丽江丰水盈盈,始终清澈地欢歌向前。
  12
  走进新时代,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成为了走深走实的磅礴实践。
  而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对生态自觉守护的探索,成为保护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见可闻的鲜活例子。
  当前,瑞丽江流域已经被确定为自然保护区,颁布了保护条例,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政策。通过完善法律,依法保护,瑞丽江河流的永续长绿,迎来了新的春天。
  如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成为瑞丽发展的重要课题。
  13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后,杨非始终关注瑞丽,关注他心目中的瑞丽江。
  创作后的多年,杨非多次回到瑞丽。从瑞丽江广场,走到江边。杨非卷高了裤脚,赤脚踏入江中。再一次捧起江水,瑞丽江,还是那样的明净。
  见到了江水的波光,听到江水潺潺。杨非的那颗不平静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杨非重疾卧床时,自知大去不远。逝前的几天,杨非还向妻子蒋秀姑诉说,想约着秀姑,再去一趟瑞丽,了却那个最后的愿。杨非,始终放不下他的瑞丽江。
  杨非去世后,按照他的愿望,葬于创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勐秀山,带着他的歌,含笑于九泉。而他的墓,朝着江水。前面,是杨非汉白玉的雕像。雕像中的杨非,沉思着,深情的目光,穿过层层山林,始终关注碧波荡漾,闪烁着粼粼光芒的瑞丽江。

勐秀山杨非之墓
       岁月沧桑。但是,在充足的,充满热力的阳光普照下,几仗河谷暴雨后,那些千绿万茵,在瑞丽江河流,又吐芽繁枝泛花,一次次在自信中,证明河谷的郁郁苍苍。
勐秀山杨非的汉白玉雕像
  其实,杨非知道,许许多多始终热爱着瑞丽的人也都知道:“只要瑞丽江是湿润的,是绿的,瑞丽,就永远是绿的”。瑞丽,就永远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简介 
 
       夏阳,男,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博士。出版散文集《阳光履程》《火红的木棉花》。文化研究专著《傣族村寨奘房文化研究》,文集《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发展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禁毒机制研究》。先后荣获省地政府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进步奖12项。曾在国家、省地发表文学稿件及论文130余篇,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夏阳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