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文化 >

名城保护丨“大咖”齐聚厦门,共话历史文化保护之道!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纪亚珂 时间:2024-08-17
导读: 昨日 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的 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研讨会 在厦门大学举行 多位业界学者大咖齐聚一堂 聚焦守护根脉、传承创新主题 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 共话厦门历史文化保护之道 共商文脉传承之策 昨日,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厦门
万众一心

昨日

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的

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研讨会

在厦门大学举行

 

多位业界学者“大咖”齐聚一堂

聚焦“守护根脉、传承创新”主题

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

共话厦门历史文化保护之道

共商文脉传承之策

 

图片

昨日,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载体。传承保护利用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发展潜力意义重大。主办方表示,希望借由此次研讨会契机,搭建起专家学者多元思想碰撞、智慧交流的平台,为厦门更好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汇聚智慧力量,共同为延续厦门历史文脉,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出谋划策。

 

该研讨会由厦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专班、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办,厦门日报社、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协办,厦门华亿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实地考察

改造与保护并举

厦门做法获专家点赞

 
 

 

研讨会分为

实地考察与主题研讨两个环节

 

昨日上午的实地考察阶段

专家们先后前往厦门大学

及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探寻历史足迹

深入感受厦门的文化底蕴

 

图片

专家学者在厦门大学进行实地考察。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内,陈嘉庚先生铜像后的群贤楼是早期嘉庚建筑的典型之作,三层主楼采用重檐歇山顶,两侧翼楼则采用歇山顶。其中主楼顶部运用闽南传统民居的“三川脊”屋顶做法,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燕尾脊高高扬起,给人以别样美的视觉感受;建南楼群秉承嘉庚建筑的“一主四从”传统布局,五幢建筑弧形排开面向大海环抱美丽的上弦场……穿“西装”、戴“斗笠”,厦大嘉庚建筑博采中西古今建筑文化之长,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错落有致地矗立在菁菁校园里。

 

图片

 

专家们漫步校园,一边走一边用手机记录,从建筑源流与艺术鉴赏的角度,在一砖一瓦之间,感受“中西合璧”嘉庚建筑所饱含的人文意蕴。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骑楼建筑林立、地方老字号集聚、潮流商业荟萃。专家们沿街徒步参观,了解步行街保护修缮、更新提升以及业态布局情况,对城市老街修旧如旧、改造与保护并举的做法表示赞许。其间,还先后参观了第六市场、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兰琴古厝、江夏堂等保护活化典型,并在华侨银行的“侨批展厅”了解华侨文化与侨汇史,在“城记·中山路”博物馆观看厦门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主题研讨

业界学者大咖齐聚一堂

为听众带来学术盛宴

 
 

 

昨日下午的主题研讨阶段

五位专家率先带来主题演讲

借助翔实的案例

以独到的见解及前瞻性的思维

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以空间结构为主线,聚焦人、文化、空间、活力四个维度,探讨如何深度挖掘历史记忆、传承塑造历史风貌。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田银生以老百姓日常烟火生活为切入点,深度分析日常市井生活方式与历史风貌塑造之间的关系。

 
 

东南大学教授沈旸从城市保护再生实践中的“信仰”元素出发,探讨传统文化对空间塑造的影响。

 
 

华侨大学教授王唯山提出,倡导建立场所精神来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

 
 

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严龙华通过三个城市的保护实践案例,分析历史街区空间塑造的有效途径。

 

图片

 

主题演讲告一段落后,五位专家又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中枢、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绍森展开了精彩的“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们聚焦“守护根脉、传承创新”这一核心主题,围绕下一步厦门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进行热烈讨论、建言献策。

 

一座城市的美

绝不仅体现在河湖山川

更在于那些

承载历史记忆和精神文脉的“根”

 

厦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研讨会上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为我市下一阶段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接下来,我市将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精心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和“魂”,保护好传统街区、古建筑、文物。全市各级各部门将形成合力,上下一心,努力推动厦门早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声音

 

图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中枢
 

厦门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和文物古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还展现了厦门独特的优势。我建议厦门空间向上、城市向海发展的趋势应更加明确,同安古城和厦门老城的关系值得多去关注,并应提高对历史建筑保护及活化的重视程度。期望厦门的整体性保护能取得进一步的成绩,尽快形成高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
图片
 

厦门有深厚的闽南历史文化底蕴,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厦门是近代中外文化包容并蓄发展和东方文化输出的城市典型。走进新时代,厦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应坚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脉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使其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守护好文化瑰宝,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图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
 

希望厦门把握城市优势,让多元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建议厦门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除了各个部门进一步加强合力外,还要加深市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共识,发动全社会一起推动申报工作。同时,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让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通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田银生
图片
 

城市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现实功能,也是未来发展空间,城市形态必然走向精细化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应立足单元管理,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庖丁解牛”,在宏观上梳理城市的体系和秩序,微观上形成独立的操作单元,构建城市文脉精细管理的秩序。

 

图片
东南大学教授沈旸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能为了申报而申报,而是要在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切实地改善民生问题,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作用,让保护价值体现在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

 

华侨大学教授王唯山
图片
 

厦门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让历史建筑在保留历史原味的基础上,活化出新故事,以与时俱进的思维赋予它新的使命、引入与民生需求相契合的项目为它注入新鲜血液,从而聚合旺盛的人气,才能使历史建筑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彰显城市文化的一张张名片。

 

 

图片
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严龙华
 

厦门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历代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共同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闽南地方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建议接下来进一步梳理厦门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文脉关系,深度挖掘积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掌握历史文化资源家底,汲取蕴藏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更好地推动历史文脉保护传承。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绍森
图片
 

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应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的城市处处显文化、见历史,感悟到文化魅力,让人民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例如,我市计划建厦门城遗址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不仅能加大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还能让文物进一步“活”起来,更好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厦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
 

当前,我市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已于日前印发《厦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将以申报名城为契机,坚持统筹谋划、应保尽保、以用促保、整体保护的原则,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历史文脉。

  

为了更好建立空间保护格局,确定保护原则,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措施,引领保护实施与建设发展,已组织编制完成《厦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4-2035年)》。

 

 

厦门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厦门市于2020年11月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构建起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传统村落、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相对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其中包含:

 

  • 2片历史城区(“一江两岸”历史城区、同安历史城区)

  • 4处历史文化街区(鼓浪屿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同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

  • 12个历史地段(刘五店、田墘、吕塘等)

  • 5个省级传统村落(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等)

  • 1967处(点)不可移动文物

  • 507处历史风貌建筑

责任编辑:纪亚珂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