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文化 >

绝迹的犀鸟,美丽飞回来了

来源:世界财经杂志 编辑:夏阳 时间:2024-08-08
导读: 匿迹很久的犀鸟,飞回来了。 石梯村,成为目前中国境内,同时有三种犀鸟稳定繁殖的唯一雨林,成为了中国的犀鸟谷。 (归来的犀鸟) 犀鸟回归,让犀鸟谷成为香气袭人的花朵。有人将犀鸟谷的探索,称为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誉为生态文明
万众一心
匿迹很久的犀鸟,飞回来了。
石梯村,成为目前中国境内,同时有三种犀鸟稳定繁殖的唯一雨林,成为了中国的犀鸟谷。
(归来的犀鸟)
犀鸟回归,让犀鸟谷成为香气袭人的花朵。有人将犀鸟谷的探索,称为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誉为“生态文明的一朵鲜花”, 
犀鸟归来的这片森林,根深土长着景颇族和德昂族。从古至今,犀鸟被景颇人视为吉祥神鸟,奉为图腾。景颇山寨的山门村里,目瑙纵歌舞场的墙壁绘画和雕塑中,都有犀鸟形象。
(犀鸟被景颇人奉为图腾)
人们爱犀鸟,因为其为人们心中的吉祥鸟。
犀鸟展翼过米,头角,嵌凸冠“盔突”,或金黄或血红,鲜明如帝王顶上的皇冠。下生超长利喙,形似犀牛之角,犀鸟因之得名。喙坚利,如悬在空中的莫邪,这让形巨体硕的犀鸟,像一只只配剑的鸟将军,又如有着重装备的鸟中航母。
犀鸟的色彩,上天赐予。羽毛斑斓油亮。不同犀鸟,不同时期,色彩各异。对比鲜明,织成精美,活泼又谐和的图案。犹披着王母娘娘赐予玉霞、玉巧等七仙女的天衣。
当其信然遨游丛林,如掠过一阵阵色彩的风,艳丽得让一山的绿色,骤然鲜活。
(配剑鸟将军
让人心动的,是犀鸟的习性,如其品质。
犀鸟,总扑闪着长长的彩睫,转着灵动、圆溜溜,透明如玻璃珠子的眼球。由于体大嘴长,比起蓬间阳雀,犀鸟拙笨。但那种憨厚,缺乏心机的神情,让人一见就爱。
人们闻知,犀鸟对爱忠贞,严守一夫一妻。一旦择偶,便相约“白首到老”,终生恪守。倘侣不幸,余者绝食绝飞。在寂的林间,唤着撕心裂肺之啼,郁郁至终,如此凄然。
犀鸟,被人认定为“爱情鸟”“世界上最钟情的鸟”。
每至育雏,雌雄劳碌,寻遍林区筑巢。雌鸟欢歌产卵。雌雄双鸟,用泥和混合粘物,封闭洞口,仅存一缝递食之隙。
雌鸟,将自己囚于无光的洞穴,虔心“孵卵”“带娃”。约三个月的育雏,雌鸟耗尽身力,一撮撮羽毛脱于树穴,瘦骨嶙峋。孵鸟后出洞,雌鸟憔悴之极,竟无力飞行。
而雄鸟,穿梭林子觅食,喂养巢中的雌鸟雏儿,每日往返十余趟,总是精疲力竭。数月千百次奔波,从无怨悔。夜晚,无论狂风暴雨,雄鸟彻夜孤立洞外之枝,以身相护,慰侣,一夜私语。
无数观鸟人,并不深信犀鸟专一。他们蹲守森林,蜷缩鸟棚,或趴上棘丛,端摄影长枪短炮,嚼着干面包。从犀鸟欢爱,到雌鸟自囚,到雏鸟振翅,期间两三月,不放松每一个细节,拍摄成百至千照片。他们用亲历,用一堆堆真实照片,记录和证实了犀鸟的爱情传说。
跟踪数月,观鸟人记住了所观之鸟,予其昵称。当鸟来年归来,他们候于树下,看到比翼飞来的,还是那一对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的伉俪。
犀鸟的不渝和守责,让观鸟人长叹。犀鸟的这种坚守品格,赢得了人们敬重。
犀鸟飞来了,重返故里。
很久前,犀鸟就生活在这片林区。后销声匿迹。这片郁郁苍苍的森林,有许多故事。石梯村曾遍体鳞伤,可以视为中国生态遭受破坏的缩影。石梯村,可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个田野点。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中印-缅热带生物地理区系资源最集中、最典型的区域。
然而,上世纪60年代起,甚至到保护区建立后的较长时间,生态破坏严重。
原因,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纳入国家治理的总体布局,成为治国基本方略,法治不健全。
昔日,工作关系,我常往复这片土地,遇见过许多打山鸽子(斑鸠)、黄鸭的神枪手。他们可神采飞扬的击落数十米外蹦跳树尖的小鸟。
那是崇尚食野鲜的时代。野味是饭店招牌,有野味,格外红火。大小餐馆,皆有穿山甲、果子狸、莽蛇、冬至……
我常听猎手们讲述奇闻。猎手们的眉飞色舞,让我震撼。
猎手只要碰一起,就诳经验:
大盈江,黄鸭结队成群,怎样打得多?用敌敌畏浸泡谷子,一大片撒在野鸭的沙滩,一次可拣数十成百只。
冬至鸟,爱啄桐子果,猎手将农药大剂量喷果上。盈江街子天,总见猎手肩挑手提。竹萝里,堆满了冬至。
好友老王, 从小生活在这片林子,常兴致勃勃给我讲述撵山故事。
当地有一种世代的民俗—撵山,称 “食卡”,意为追逐食肉的活动。
农闲,村中长者便召集撵山,一呼百应。山口处,早伏下枪手。这些猎手,眼睛毒,从猎物的一枚脚印,几粒残果,甚至一坨粪泥,便断准兽迹,定下撵山线路。
全村老少男女,满山遍野,敲锅打盆,挥棍舞棒,喊声震动山林。一村子的狗,上蹦下窜,癫狂异常。整个森林,都在追堵麂子、野猪。待猎物拼死老命逃到山口,射手们泄尽枪弹。
打中的猎物,撵山者人手一份。猎物头骨,属射中猎物的枪手,那是殊誉。
猎手将头骨,一排排陈于茅屋檐下,作为枪手的证明。好枪手,会有上百的头骨,成为全村的英雄,少女的偶像。
而不会打猎,不能靠山吃山,生活困苦。则被村人藐为“嘎人”(不成器的人)。
上世纪末,带瞄准仪的口径枪源源购得,大幅提高了打鸟精度。一个时期,山林里大一点的鸟,几乎被“打败了”。
“败”,当地口语,意为打尽杀绝。
猎手的狂热,让山里的村民开始忧心。唯恐激怒山神降灾,于是口口规定,猎手每回出猎,只能带一件猎物进村。但出色的猎手,总满载而归,头戴肩挑手提,一身猎物。猎手将之匿林,或掩土,择机又取。
此后很久,赶山,不能再续。
大量捕杀,山中猎物寥若晨星,几天撵山,往往一无所获。
盈江县石梯村,掩没于深山。昔为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境通道。从之可入缅甸、印度,可转到中东或欧洲。旧时,沿途多绝崖,古道上的商队,在悬壁开凿石梯,故而得名。
这是地处莽林深处,晴通雨阻,只能人背马驮,石梯村百年困苦。世居的景颇族、傈僳族,刀耕火种,狩猎为生,为“直过区”民族。生活习性是“砍倒一片山,烧黑一块地,撒上几把谷子,任其随意去长”。
那个时代,整个盈江大森林里的鸟,几乎都被“打败”了。体形巨大, 如此鲜艳醒目的犀鸟,焉能安存。
这是犀鸟消失的原因。
而今,历经苦难的犀鸟,飞回来了,信然展翅森林。
2015年,在林子巡山的石梯村民,听到林子上空有“噼噼啪啪”声音。声音之扬,让人心惊。举头搜寻,一只色泽艳丽,体型硕大的巨鸟,展着庞然丽翅,在金色阳光下,信然而游,留下了一道道太阳光影。
村民惊奇、兴奋,然后猜疑。难道,这就是先民们一直传说的鸟王,那早已绝迹的犀鸟? 
犀鸟,是景颇人的神鸟。然而,他们在山里几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踪影。
于是,村民动员了更多村民,在这片广袤的深山老林,满山搜寻,终于在入云的大树之巅,寻见3窝犀鸟巢。
村民雀跃,欢天喜地。欣喜,震撼了沉寂山林,震醒了人们长年砍山打猎冰冷的心。
他们很快发现,犀鸟,竟给他们这么多好处。
石梯村,一下子声名远扬。各种爆款视频,如同海浪。观鸟人称犀鸟“明星鸟”,鸟中巨星,皆热衷成为犀鸟追星族。
(中国犀鸟谷)
犀鸟诱人关注,一个方面在于珍稀。
2015年,世界《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重新评估,将盔犀鸟从“近危”提升到“极度濒危”。数据表明,其中盔犀鸟数量,全球已降至仅约为2500只。
犀鸟习性胆小,脆弱,选择活动区域苛刻。犀鸟头骨制品可获暴利,在许多国家,其被长期追猎。它们敏感,总是奔逃。有一丁点异息,便振翅迁徙。
2021年,中国将境内的犀鸟,全部从二级保护动物升至一级,以加强对这一珍稀之鸟的保护。
犀鸟,成为了盈江的“地理标志”。
为观稀鸟,云山深处,观者如云。拥入森林之人,众如潮水。如何管护?成为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回答的问题。
有人坚持,最保险的方法,是对之严格封控,这样不会被问责管护不力。
我走进保护区管护局,与局长张永生面对面坐着。张永生,根植保护区多年,实干,对职业深情用心。
“作为保护区,不发挥其生态福祉,得不到保护区群众真心支持,保护就没有生命和活力。” 
在强化核心区,缓冲区保护基础上,管护局支持在实验区,探索性开展自然生态体验、生态旅游。鼓励村民振兴观鸟业。通过村民获益,自觉融入生态保护。
 “虽然,这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但是,我们走出了超前的一步。”
张永生,回答了如何理解保护与开发,讲出了管护局敢于“超前一步”的担当。
这种探索,得到了实践证明。
“石梯生态经验”得到了上级部门肯定。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登上央视及省级媒体42次,在央视“秘境之眼”播出35期。保护区获得“全国林草科普基地”。
如何统筹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探索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对盈江县各级党政,总在实践的路上。
石梯村,如养在大山的深闺之女,一朝长成,出落如琪花瑶草。盈江对石梯村的不凡美丽,欣喜、百般操心。对犀鸟谷培育打造包装。瞅准犀鸟的美丽,融入脱贫攻坚的时代机遇。目标,是要将这个有着美丽森林,却百年贫瘠的民族山乡,变成知名旅游村落。
(石梯村)
政府争取资金,花力气修通了县城通往石梯村的百里硬化路。把犀鸟谷作为美丽作品,建成了40多个鸟类监测点。为村民修鸟塘,建观鸟点和民族客栈。打造了民族风格浓郁的文旅产业。每年举办“中国盈江国际观鸟节”,广邀国内外爱鸟者,相聚犀鸟谷,共享生态美丽。
石梯村,这个原始森林中的村落,荣获了“中国犀鸟谷”和“中国的观鸟圣地”美誉。
每年三月,当犀鸟谷进入观鸟旺季。成千上万国内观者,如一群群斑斓彩蝶,从北京、海南,从中国的东南西北,寻香而来。犀鸟谷,吸引着世界目光,相继有美、英、法、澳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爱鸟人,飞越千山万水,满身风尘踏进犀鸟谷。这些眼睛肤色不同的他乡之人,总是带着欣喜,久久凝望百鸟婉转的这片翠林。
犀鸟,让石梯村产生变化。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变化一,改变了山乡穷困。
石梯村,千百年来太穷太落后了。曾有建档立卡户43户,贫困发生率50.6%。
犀鸟谷成为 “鸟类天堂”后,每年接待观鸟游客超过2万人次。观鸟,让石梯村成为富裕村寨。
全村建有观鸟点49个,民宿60间,从事观鸟服务的人达80%以上。每个点,每年有近3万元收益。每家客栈,每天可获利近千元。
2023年,石梯村民收入约500万元,人均10152元。村民户户建起了民族新居,33户村民有了自己的车,结束了穷村无车的历史。水、电、路、网进村,文化广场活动室崭新,村貌焕然,成为森林中的绿色新村。
变化二,改变了山里人。
石梯村变化最大的,是山里人的笑容。犀鸟飞来后,全村人绽放出了清新笑容,如山岭上的一朵朵野花。
这一张张笑脸,足以证明他们美满幸福。
“只有保护好山林,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越来越多的村民,如是陈说。
越来越多的村民,参加护林护鸟志愿队。昔日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石梯村民。放下了祖传的油锯、斧头、兽夹,“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狩猎人变成了护鸟人”。
村民大会,把保护森林和鸟类,写进村规民约:
“捕鸟、砍树,发现一起扭送一起。随意开荒,罚违约金,用于生态修复。对主动上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给以200元—2000元奖励……”
民约浅显,却显示了村民的意志决心。
石梯村靠生态观鸟致富的故事,频频登上媒体。石梯村的8位农民“鸟导”,相继9次走进央视 。荧屏中,这些“鸟导”村民,肌肤亮黑,憨厚透着羞怯。然而,满满的笑容里,已经写上了自信。
变化三,这里成为了中国唯一的犀鸟谷
保护区安装了242台红外相机,建立了智慧在线观测系统。监测表明,2015年,犀鸟谷有犀鸟3窝。现在,已有固定巢穴28巢。犀鸟数量,以每年约20只的数量递增。
石梯村,成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带动了周边140多个村民小组共同致富。“石梯生态经验”,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并成为国家文旅部100个特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经验。
石梯村犀鸟,飞去,又飞来,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
犀鸟来来往往,见证了这片森林。
犀鸟谷,成为了开放在大山深处的绚丽奇葩。在犀鸟谷最美的时候,石梯村人这样思考:明天,犀鸟会飞向哪里。
犀鸟的特征,是“飞”,会飞来,也会飞走。
犀鸟谷的人流在增,商业气息渐郁,是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探索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提高保护质量,让犀鸟谷永续,石梯村人一直在探索。争取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获得更严格的保护;推进绿色国际合作,突破该保护区137公里中缅边境国际生态保护的难题;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科技护航等等。
石梯村人知道,只有犀鸟长久永续存在,犀鸟谷,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守住了犀鸟谷,便是为国护林,便是为生态文明奉献。
 
(文中照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夏阳:男,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博士,硕导。现在云南省德宏州科协工作。出版散文集《阳光履程》《火红的木棉花》,文化研究专著《傣族村寨奘房文化研究》。在国家省地发表文学作品和论文280余篇,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德宏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夏阳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